第36章 獎罰(1 / 3)

楊鶴趕忙上前一步,拜倒在地,回道:“陛下,臣以為當以撫為主,剿撫並用。先招安那些可招安之人,分化賊勢,再對冥頑不靈者施以重兵圍剿,如此或可平定三邊之亂。”

朱由檢微微點頭,說道:“愛卿此策雖有幾分道理,但切不可大意。那眾多賊寇狡詐多端,武之望便是前車之鑑。”

楊鶴再次叩首道:“陛下放心,臣定當小心謹慎,相機行事。”

楊鶴離京赴任那一日,京城的天空略顯陰霾。他率領著一眾隨從,踏上了前往三邊的路途。

一路上,他望著沿途的山河大地,心中思緒萬千。

他深知此行充滿艱難險阻,那無數個如王二一般的亂黨勢力盤根錯節,當地的民生凋敝,軍隊士氣亦低落不振。

但他依然懷揣著一絲希望,期望憑藉自己的智慧與謀略,能夠在這片混亂的土地上開闢出一條通往安寧的道路,拯救三邊的百姓於水火之中。

為大明的邊防重新鑄就一道堅固的屏障,讓朱由檢的期望不至於落空,讓大明王朝在這內憂外患的困境中能夠獲得一絲喘息之機,重新振作起來。

而朝廷內部,對於洪承疇此次的勝利,也是褒貶不一。

有的大臣認為他平亂有功,應加以賞賜;有的則認為他未能徹底剿滅亂黨,不應重賞。

朝堂之上,崇禎皇帝坐在龍椅上,面色凝重。

一位大臣出列奏道:“陛下,洪承疇此次平定王二之亂,雖未能將亂黨一網打盡,但也頗有功績,當予以嘉獎,以勵其繼續為朝廷效力。”

另一位大臣卻反駁道:“陛下,王二雖死,然其黨羽仍在,且天下起義此起彼伏,洪承疇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若此時重賞,恐難以服眾。”

崇禎皇帝沉思良久,道:“洪承疇之功過,朕自會斟酌。然當務之急,仍是平亂維穩。眾卿家可有良策?”

一位老臣上前道:“陛下,老臣以為,可令洪承疇繼續清剿餘黨,同時,選派能臣幹吏,前往各地安撫百姓。”

崇禎皇帝微微點頭:“此策可議。諸卿再細細商討一番,擬出個章程來。”

洪承疇在這複雜的局勢中,只能繼續堅定地走在他的平亂之路上,試圖在這亂世中為朝廷撐起一片搖搖欲墜的天空,可他不知道的是,更大的風暴,還在後面悄然醞釀著……

在王二死後不久,王嘉胤召集了剩餘的起義軍骨幹,在一處隱秘的山谷中,商量著對策。

王嘉胤目光堅定地看著眾人:“兄弟們,二哥的仇不能不報。如今朝廷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起義,本就是為了給大家謀一條生路。雖然二哥遭遇不幸,但我們不能就此放棄。”

一位頭領鍾光道說道:“大哥,我們現在兵力受損,糧草也不足,若要與朝廷對抗,必須先解決這些問題。”

王嘉胤點頭道:“鍾兄弟所言極是。我們先派人到各地聯絡其他起義軍,共同對抗朝廷。”

眾人紛紛響應:“大哥英明,我們願聽大哥號令。”

而洪承疇這邊,他深知王嘉胤等人不會善罷甘休,於是加強了對各地的情報收集。

他召集將領謀士商議道:“王嘉胤一夥定會有所動作,我們不能被動挨打。各將領需加緊訓練士兵,提高戰鬥力。謀士們則要分析王嘉胤可能的動向,以便提前佈局。”

謀士李豐道:“大人,據屬下所知,王嘉胤此人重情重義,他可能會先去聯絡那些與王二關係密切的起義軍。我們可在他們聯絡的必經之路設伏,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洪承疇思索片刻:“此計雖好,但王嘉胤也頗為謹慎,恐不會輕易中計。我們可先派人偽裝成起義軍,混入其中,探聽虛實,再做定奪。”

劉應遇主動請纓:“大人,末將願率人前去臥底。”

洪承疇看著他:“劉將軍勇氣可嘉,但此去危險重重,務必小心謹慎。”

劉應遇抱拳領命:“末將定不辱使命。”

在劉應遇出發後,洪承疇又擔心起朝廷的局勢。

他深知朝廷內部的紛爭和腐敗已經到了極為嚴重的地步,若不加以整治,即便他在前線平亂成功,這天下也難以長治久安。

他寫了一封密信,派人送往朝中一位正直的大臣手中,希望他能在朝堂上為整治吏治、減輕百姓負擔等事發聲。

信中寫道:“大人,如今平亂之路艱難,雖可暫用武力鎮壓,但若民怨不解,賦稅不減,吏治不清,叛亂恐難根除。望大人在朝中正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