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人的由來,在後世也是爭論不休。
透過語系判斷,馬來人屬於南方語系。有學者認為馬來人,是從臺灣至呂宋,隨後擴散至南洋。
一種說法是從雲南出發,沿著湄公河南下,最終到達南洋。
另一種說法則是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經過呂宋等地,最終到達婆羅洲,覆蓋整個南洋。
在這些遷徙的過程中,馬來人與當地的土著族群融合,形成了早期的馬來族群。
不管怎麼說,馬來人和中原人同支同脈,也算是明人的一個分支。
來自後世的王成,更認同這一個說法。馬來人遷移南洋的時間,是四千至六千年之間。這個時間段,中原發生逐鹿之戰,大量黎人南遷。
呂宋、婆羅洲,都有巫族和薩滿的影子,和中原南方人極其相似。這也充分印證,馬來人是中原人,遷移而來的說法。
先前明太祖沒有接收婆羅洲,實則婆羅洲太過遙遠。南直隸距離婆羅洲就有幾千裡,更不用說北直隸,更是有萬里之遙。
婆羅洲距離中原,中間又隔了個南海。有這個天塹存在,管理起來也不現實。
王成控制呂宋,與婆羅洲一水之隔。只要在控制交趾南方的南佔,又和婆羅洲隔水相望。就是沒有渤泥國,王成早晚會拿下這塊地方。
對於渤泥國太子黃義航,王成並沒急於答應。將其安撫一番,只等時機成熟就會出兵。
為了安撫渤泥國,王成又傳令徐盛,派遣一支艦隊,護衛渤泥國的安全。
擊潰西國艦隊,王成對西洋人的實力,也有初步的瞭解。
在南洋這一帶,青龍軍是霸主的存在。王成不會讓這些戰艦,放在海里養寄生蟲,只有動起來,利益才會最大化。
佈局海外,最大的困難就是交通,以及資訊的傳遞。
在陸地還好,只要有馬和人,就可以讓訊息,及時的傳遞出去。
明朝也有驛站,驛站又分驛、站、鋪三部分。
驛站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
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為軍事系統所專用。
鋪由地方領導,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遞鋪用以傳遞公文,凡州縣往來公文,都由遞鋪傳送。
只是明朝吏治敗壞,由於經濟問題,很多驛站都被裁撤,到後來大都荒廢。
一代梟雄李自成,曾是驛站的一員。要不是驛站裁員,或許就不會有,李自成覆滅大明的結局。只是歷史沒有假設……
王成在控制兩廣、雲貴等地,就已經恢復驛站制度,確保訊息的暢通。
對於原先的驛站制度,也稍加改動。
驛,不僅傳輸地方公文,同時也負責民間信件的運輸。同時設定郵票制度,根據郵票面值的大小,決定信件的快慢。
站,只負責官方事務。根據事情緊急程度,分為三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鋪,有自己的運輸隊,在戰時負責軍事物資運輸。沒有戰事,承接民間商隊貨物的運輸。
為了對這一制度的重視,王成單獨成立大明郵政部,專門負責郵政運輸事宜。
這些時日的經營,郵政部不僅正常執行,收入還相當可觀。這筆專項費用,直接用於道路建設,形成一個完美閉環。
來自後世的王成,自然知道道路建設的重要性。
在瓊州時,控制一地,就開始修建道路,加強地方管理與溝通。在控制幾個行省後,更是加大道路的建設的投入。
王成要修建多條,這時代的高速公路,類似秦朝時期的秦直道。這條“高速公路”,不僅連線各個行省的治所,同時為進軍中原做準備。
要是放在和平時期,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
只是在這個亂世,大量的流民湧入幾個行省。王成也只需花極少的代價,就可以組織大量的人力,去完成這一目標。
透過以工代賑的方法,使得這些流民不至於餓死,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控制呂宋後,大明郵政部也完成佈局。
以廣州府為中心點,在臺灣行省、呂宋行省、瓊州行省,都有直達運輸線路。
在航線間的島嶼上,每隔百里就設立一個郵局。有專人看管及補給,確保物資的運送,航線的暢通。
將退役的戰船,改裝成武裝商船。用以運送戰略物資,和民間的貨物。
振華商會的運輸商隊,直接劃給郵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