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生產火炮,又是兩回事。
這個時代銅的產量本就是有限的,附近最大的銅礦產地又被蓋里斯所控制。
一旦為了鑄炮而投入大量資金去收購銅,那麼勢必會造成銅價再度上漲,銅價上漲後……
相較於臨場指揮,薩拉丁真正精通的其實是內政。
所以他能直觀意識到這裡面的一系列物價變動,以及對自己的壓力。
不得不說,薩拉丁有些懷念和“麻風王”做對手的時候了,至少那個時候他不需要糾結這麼多。
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等“麻風王”死了再打。
可現如今,蓋里斯才是年輕人,他則其實沒多少年好活了。
時間、當真是寶貴。
……
而在另一邊,有關經濟的問題,也成為了第二王國內部的一大爭議點。
因為之前免除了人頭稅,再加上田稅的降低,就使得不少農民手裡有了點閒錢,有能力進城消費購物,其在客觀上刺激了城市手工業的一輪興盛。
但商品也因為供不應求而出現物價上漲,並開始影響市民們的生活。
在上議院中,代表巴利安家族的一位貴族議員,針對這個問題首先提出了一項議案,他開口的第一句話便是:
“我提議,對名單內多種商品的工坊實施一定額度的退稅,以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生產規模,降低售價,使更多民眾受惠,同時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
緊接著,這位貴族議員公佈了一份商品名單,其中包括布匹、玻璃、染料、香皂等敘利亞地區的主要產出。
這一提議讓在場的議員們,不由自主地將目光投向了王座上的西比拉。
表面上看,這項提議似乎是君主對民眾的恩賜,但最終的受益者卻未必是這些在場的議員家族。
作為失地貴族,他們在提爾城的產業寥寥無幾。
顯而易見,這項議案旨在扶持伊莎貝拉一方的勢力。
在首次從外約旦到提爾的通商後,外約旦方面開始向提爾輸送技術工匠。
伊莎貝拉一派以這些技術工匠為基石,在提爾城外建立了多個工場,用於就近生產一些消耗品、日用品,乃至某些藥物。
得益於簡易加工車床及其他簡易機械的使用,這些工坊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更多、更優質的商品。
此外,對某些簡單技術的改良也使得阿拉伯世界原有的商品更加美觀、效果更好。
例如,對原有的阿拉伯香皂產業進行改良,更科學地調配了香皂的酸鹼度,工匠們還在香皂中加入了硫磺,生產出硫磺皂。
硫磺皂不僅可以抑制皮脂分泌,還能殺滅細菌、真菌、黴菌、蟎蟲及寄生蟲,對一些面板病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
因其確有顯著療效,硫磺皂得到了廣泛推廣,甚至被許多阿拉伯醫師視為治療面板病的外用藥品。
在創造了這麼大的經濟利益後,如果說有人不眼紅,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結果這個節骨眼上,巴利安派系的議員,還提出來要對該型別的工坊,進行後續的稅務減免。
自然是激起了相當大的浪潮。
有關女王西比拉,其實是巴利安的傀儡等言論,也愈發的喧囂塵上。
事實上,現如今提爾的各項改革,也確實陷入了一個困境。
伊莎貝拉與巴利安帶來的人太少,不足以直接接管這邊的領地,他們是透過大量的利益交換,才構建起當下這個行政狀態。
同時,王權也並沒有直接的進行任何轉移,而是停留在了西比拉手中。
在如今居伊歸來之後,西比拉的態度其實也開始有些模糊了。
不少貴族群體,都聚攏在耶路撒冷宗主教伊拉克略旗下,開始公開的串聯。
巴利安與伊莎貝拉等人,之所以沒有同這些貴族直接翻臉。
其實有一個原因在於,那些貴族們,並不是非常堅決的反對改革。
他們其實是在反對改革的紅利,沒有被他們這些貴族吃幹抹淨。
而這其實也就導致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在12世紀發展生產力,最要命的一點在於什麼呢?是技術的不充足麼?是思想的保守呢?還是說在於某些傳統勢力的反對?
都不是,最最要命的一點在於消費者群體。
與後世那雄厚的市場相比,這個年代的消費者團體所能進行的消費,可謂單薄的可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