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常生活——第二部(二)(1 / 2)

“好的,我們今天來學習歐洲民間音樂,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首歌——《喀秋莎》。《喀秋莎》是蘇德戰爭時期的歌曲,原本是一首愛情歌曲,但它在蘇德戰爭中賦予了特殊的意義,美好的音樂和正義的戰爭相融合,把姑娘的情愛和士兵們的英勇報國緊密聯絡在了一起。原本少女純情的歌聲,卻使得抱著冰冷的武器、臥在寒冷的戰壕裡的戰士們,在難熬的硝煙與寂寞中,心靈得到了情與愛的溫存和慰藉,因此這首歌在蘇德戰爭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蘇聯詩人米哈依爾·瓦西裡耶維奇·伊薩科夫斯基,曲作者是馬特維·勃蘭切爾,由知名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這名字很繞,對吧?但東歐人的名字就是很長,呵呵呵。”

“哈哈哈哈……”全班同學聞言笑了起來。

“這首歌最初作於1938年,首唱於1938年,三年後爆發的蘇德戰爭廣為傳唱。我這裡有1938年的版本,待會兒下課了可以給你們看一下。現在先給你們聽一下廖昌永老師唱的。”

“廖昌永?他是誰啊?”有同學問了。

“廖昌永老師是國內有名的男中音歌唱家。那我問你們:世界三大男高音,是誰?”

“啊?世界三大男高音?”

“我連男低音、男中音、男高音都分不清,哪知道什麼世界三大男高音啊?”

“我知道!”

是吳莎莎!她竟然知道這些!

“是義大利歌唱家魯契亞諾·帕瓦羅蒂、西班牙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和西班牙歌唱家何塞·卡雷拉斯的合稱。”

“哇塞,這位同學,你是——混血兒——還是——哪個國家的後裔?”音樂老師出於好奇,便問了吳莎莎這個問題。

“我是混血兒。我爸爸是摩爾多瓦裔,我媽媽是俄羅斯族的,然後我外祖母和曾祖父是烏克蘭的後裔。所以我有中國、烏克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四個國家的血統。”吳莎莎從容地介紹道。

“呀,那裡就跟我家靜靜一樣,都有四國血統。她是……”

“呃……呵呵……那個……老師……您……跑題了,這裡是音樂課,不是講這個東西的。況且……林靜靜同學已經在我剛來這個班第一天就跟我講了這個。”

“啊……這樣啊……抱歉抱歉,我偏題了。我們繼續講《喀秋莎》這首歌。你們有些同學啊,要多瞭解一些東西,知道嗎?你們不要連我們國家一些有名的人物都不知道。好,來看看《喀秋莎》。看到第一段歌詞:‘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來,各位同學唱一下……”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停停停!你們班啊,唱功真是參差不齊,有唱的好的,也有唱的壞的。有的在認真唱,有的在摸魚。別以為我不知道,我在上面可是聽得一清二楚。”

“啊?老師?你……怎麼學我們班的老師……包括我們班主任,都在那說什麼,‘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們在下面幹什麼,我在講臺上看得可是一清二楚!’”

毛軍最後學金老師說的那句話,可把全班同學都被逗笑得不行。

“那不是嘛,你們上講臺來試一試。你們在講臺上,以這個視角來看的話,什麼都是看得一清二楚。有一首詩不是說得好嗎,叫作‘自緣身在最高層’。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不是嗎?雖然我用的這個例子可能誇張了點,但我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呵呵呵……老師,你也太有趣了……”楊妮妮笑著打趣音樂老師。

“哈哈哈,確實,我家靜靜也是這麼跟我說的。我家靜靜喜歡跟我說話,喜歡聽我唱歌。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好吧,我就再唱一遍給你們聽。”

你瞧,林靜靜臉都羞紅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偷偷把臉給捂住。哈哈,真是太有趣了。她們母女倆人,一個比一個逗,嘻嘻。你聽,妹妹也是這麼說的——

“哥哥,我覺得音樂老師和林靜靜母女兩個都好有趣哦。一個說自己女兒怎麼怎麼樣,一個就在那裡害羞。她們感情好好哦!”

“那可不!”

“媽媽,快唱吧,我……想聽了……”林靜靜一邊捂著自己的臉,一邊小心翼翼地對音樂老師說。

“靜靜,媽媽怎麼教你?在上課的時候,不要叫‘媽媽’,要叫‘老師’,知道嗎?”音樂老師開始教育起自己的女兒。

“嗯……知道了,老師……”林靜靜還是羞答答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