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6.
師曠論學
漢·劉向
晉平公如一位遲暮的老者,向師曠發問:“吾年已至古稀,欲學,恐已太遲矣。”
師曠宛如一位智慧的明燈,回應道:“君何不點亮燭火呢?”
平公面露慍色,詰問道:“豈有人臣竟敢戲弄其君乎?”
師曠趕忙解釋:“臣豈敢戲弄君上!臣聞之,少而好學,恰似初升之旭日,光芒萬丈;壯而好學,猶如中天之日,熠熠生輝;老而好學,仿若炳燭之光,雖微卻明。炳燭之明,豈不比摸黑前行要強得多?”
平公聞之,心悅誠服,讚歎道:“善哉!”
7.
囊螢夜讀
晉書·車胤傳
胤勤奮好學,不知疲倦,博學多才,通達事理。他家境貧寒,常常難以獲得燈油。然而,夏日的夜晚,他卻用白色的絹布做成口袋,捉數十隻螢火蟲盛入其中,借其微弱之光來照亮書本,夜以繼日地讀書。
8.
王冕夜讀
明·宋濂
王冕,字元章,諸暨人士也。年方七八,其父令其於隴上放牛,然其心向學,常潛入學舍,側耳聆聽諸生誦讀詩書,聞罷,則默默銘記於心。日暮歸家,竟忘牛之所在。或有人牽牛來,嗔怪其牛踐踏田地,其父怒而笞之。未幾,王冕復舊態。其母曰:“兒如此痴迷,何不任其所為?”冕遂離,依傍僧寺而居。夜闌人靜,他悄然潛出,端坐於佛像膝上,手持書卷,借長明燈之光,朗朗之聲,徹夜不絕。佛像皆為泥土所塑,面目猙獰,令人悚然,然王冕此小兒,卻鎮定自若,視若無睹。安陽韓性聞之,大為驚詫,收其為弟子,自此學業日進,終成博學之士。
韓性卒後,其門人侍奉王冕,猶如侍奉韓性。時王冕之父已逝,他遂迎母入越城奉養。久之,其母思鄉情切,欲歸故里,王冕乃購白牛駕車,親披古舊之冠服,尾隨車後。鄉里小兒見之,爭相攔路嘲笑,王冕亦報之以微笑。
9.
《黃生借書說》之華麗蛻變
清·袁枚
黃生允修,猶如那嗜書如命的書蟲,對書籍充滿了無盡的渴望,欲借書以飽讀之。隨園主人宛如那慷慨的藏書大家,欣然取出其所藏之書,如捧家珍般告之曰:
書非借不能讀也!汝豈不聞那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宛如那皇宮中的稀世珍寶,乃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幾稀?汗牛充棟,恰似那富貴人家的金山銀山,然富貴人讀書者寥寥。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更是如那過眼雲煙,不足為道矣。非獨書為然,天下萬物皆然。非己之物而強借之,必如那熱鍋上的螞蟻,憂人逼取,而惴惴焉摩挲玩賞,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已為吾所有,必如那稀世珍寶,高懸之,深藏之,曰“姑俟異日觀”云爾。
餘幼時,對書之熱愛,猶如那燃燒的火焰,熊熊不息。然家貧如洗,難致好書。有張氏者,其藏書之豐,令人咋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如那久旱之苗,渴望甘霖。故有所覽輒省記,猶如那飢餓之人,對食物的記憶刻骨銘心。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宛如那被歲月塵封的寶藏。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之貧,恰似予之往昔,其借書之渴望,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那雲泥之別。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猶如那離弦之箭,一往無前。
為一說,使與書俱。
10.
《為學示子侄》
清·彭端淑
天下之事,難易之分,豈在其本身?為之,則難者亦如易者;不為,則易者亦如難者。人之為學,難易之別,亦在於此乎?學之,則難者亦如易者;不學,則易者亦如難者。
吾之天資,昏聵不及人也;吾之材質,平庸不及人也。然旦夕而學之,鍥而不捨,久而不怠,終至有成,而亦不覺其昏庸也。吾之天資,聰慧過人也;吾之材質,機敏過人也。然若棄之不用,其與昏聵平庸者何異也?聖人之道,終由愚魯之人傳承。然則昏庸聰慧之差異,豈有定數哉?
蜀地之邊遠,有二僧焉: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往南海,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