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談讀書》一
在古老的《論語》中,蘊含著許多關於讀書求知的智慧箴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告訴我們要保持謙遜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於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應當坦然承認;而對於不知道的部分,也要勇敢地面對並虛心求教,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明智。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則強調了勤奮學習以及向他人請教時不應感到羞恥。那些聰明且好學之人,總是能夠積極主動地追求知識,無論對方身份地位如何,只要能從其身上學到東西,都會毫不猶豫地去請教。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說的是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不斷地學習從不滿足,並且耐心教導他人從不厭倦。這種對知識的積累、對學習的熱愛以及樂於分享的精神,無疑是成為一個博學之士的重要品質。
孔子曾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表明自己並非天生就知曉一切,而是因為喜好古代文化,並透過敏捷努力地探索來獲取知識。即使是聖人如孔子,也是靠著後天的不懈努力才有如此成就,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形象地描述出學習就如同追趕什麼似的生怕趕不上,又擔心會有所丟失。它提醒我們要有緊迫感,抓住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不斷進取以免被時代淘汰。
還有一句“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意思是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但沒有收穫,還不如去學習。這讓我們明白單純的思考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實際的學習行動作為支撐,那麼再多的思考也可能只是空想而已。
這些來自《論語》中的話語,猶如一盞盞明燈,照亮了古人讀書求學之路,也為後世的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借鑑。
《古人談讀書》二
宋代大儒朱熹也曾對讀書方法發表過獨到見解。他認為讀書有三到,分別是心到、眼到、口到。
若心思不在書本之上,那麼眼睛自然不會看得仔細認真。當心眼無法專注於一處時,即便口中大聲朗讀,也決然不可能牢記書中內容,就算勉強記住了,也難以長久維持記憶。所以在這三到之中,心到乃是最為關鍵緊要的。一旦內心專注投入到閱讀當中,那麼眼睛和嘴巴又怎會跟不上節奏呢?
朱熹所言的“三到”讀書法簡潔明瞭卻又切中要害。心到意味著全神貫注、用心領悟;眼到要求我們仔細觀察文字、捕捉細節;口到則有助於增強記憶、加深理解。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將這三個方面都落實到位,才能真正提高讀書的效率與質量,從而汲取更多的知識養分。
3.
古人談讀書
清·曾國藩
讀書之要,在於立志、識廣、有恆。有志者,必不甘居人下,如蒼鷹搏擊長空;有識者,深知學問如浩渺海洋,永無止境,豈敢以一得而自滿,如河伯之觀海,井蛙之窺天,皆乃無識之徒;有恆者,必能成就非凡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立。
4.
勸學(節選)
荀子
君子有言:學無止境。
青,源於藍,卻勝於藍;冰,由水凝,卻寒於水。木直若繩,經火烤而成輪,其形曲如規。雖經暴曬,不再挺直,乃火烤之故也。故木受繩則直,金經磨礪則利,君子博學且每日三省自身,則智慧明達而行為無過矣。
吾曾終日苦思,不若須臾所學;吾曾踮腳遠望,不若登高所見。登高而招手,臂未加長,而見者遠;順風而呼喊,聲未加疾,而聞者彰。藉助車馬者,非腳力出眾,卻能行千里;藉助舟船者,非善於游泳,卻能渡江河。君子生來並無特異,善於藉助外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雖不能達十步之遙;駑馬雖行緩慢,然持之以恆,終能致千里之遙。鍥而舍之,朽木亦不可折;鍥而不捨,金石亦可雕琢。蚯蚓無鋒利之爪牙,無強健之筋骨,卻能上食塵土,下飲黃泉,皆因用心專一。蟹雖有六足二螯,然非蛇鱔之穴無可容身,蓋因其用心浮躁也。。
5.孫權勸學
《資治通鑑》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