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幾千噸,幾萬噸的運輸船,楊傑是不敢奢望。
他也沒有那個美元去購買。
他能盯上的,就是海軍報廢的軍艦。
不是什麼驅逐艦。
驅逐艦是戰鬥艦種,輪不到他這種三無船廠來拆卸。
他看中的是海軍退役的50年代的登陸艇。
別看這些登陸艇只有6-7節的慢吞吞的航速,也曾經在解放一江山島立下巨大功勞。
而且這種登陸艇的數量極多,有兩百多艘。
登陸艇的噸位僅有50噸,抗風浪效能極差。
因為是純鋼打造,質量一般,壽命比較短。
就算給漁民公社也不好。
軍艦的耗油太高了,不適合民用。
這些漁船多為木質,設計空間更大,更加合理。
總之,這些雞肋的船隻結局只有拆解。
拆解,也是看買家的。
拆船的成本不小,還需要分類鋼材。
收購的成本價太高,到時候廢鋼鐵又賣不出去,那不虧死了。
79年,官方指導價新鋼鐵是550元一噸。
而海軍售賣報廢的軍艦價格高達330元一噸。
鍊鋼廠回收價在380-400元一噸。
只有最理性70元左右的差價。
這玩意,有點虧啊。
從拆解原料,到人工,到運輸。
這點錢完全彌補不了這個損失。
而且越小的船隻,價效比越低。
所以本地很多拆船廠也看不上這種登陸艇。
罪惡的楊傑開始磨刀霍霍向拆船業進發。
人家看不上的東西,他看得上。
拆船需要各種工具。
首先,吊車就免不了的。
其次就是各種高腳架。
然後是切割的氧氣,乙炔(沒有的話可以氧氣和乙烷混合,危險係數增加,而且火焰溫度相對較低)
此外還需要大型,小型切割機。
各種型號的大錘,鐵釺。
此外運輸的貨車也是少不了的。
還有熟練的工人。
對於楊傑而言,這都不是事情。
只要我罪惡值夠大,2艘登陸艇收入囊中完全不在話下。
當然,海軍部的領導還是貼心的將登陸艇拉到了拆除基地附近的淤泥灘頭上。
臨別前,軍方的某位首長多說了一句。
“楊同志,記得材料分類。”
“尤其是螺旋槳和軸承,那可是好東西。我們願意一千元回收。”
楊傑點點頭:“明白,我會分類好的。”
他也知道,真正的好東西,早就被海軍給拆除了。
火炮不用想了,壓根沒有。
船隻的發動機也被拆掉了。
最後螺旋槳,不是銅,而是鋼。
傳說5000噸的重慶號巡洋艦,最後拆解只賣了十一二萬。
原因就是值錢的東西被拆走了,就剩下被海水浸泡了幾十年的船殼。
噸位雖然大,但賣不出高價。
而且拖船成本也不小。
等待海軍部的人走後,天色漸漸地變黑了。
楊傑大手一揮。
“收!”
擱淺的兩艘無動力登陸艇瞬間收入囊中。
隨後他騎著三侉子慢慢悠悠的回家去。
七十年代的時候,官方規定了一個強制收購廢油的專案。
凡是做外貿的船船,在離開離開港口的時候,必須繳納船上一定量的廢油水。
這東西在國外,船家還需要花費錢去清理。
來中國,免費清理。
汙水,廢水留給當地就可以。
廢油可是好東西,可以進一步提煉成多個油料種類。
一個是正常的柴油、汽油。
第二個是重油。
第三個是潤滑油。
最後是瀝青和雜質混合。
本質上,還是因為中國缺油,導致了這個政策的出現。
自從拆船行業被禁止收購外國船隻後,廢油專案也隨之停歇了。
現在網際網路上能找到的,只有吉大港的拆船影片。
其實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比他們玩的更溜。
捨不得那麼多的汙水,和廢油料流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