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航空以洛陽為核心,飛全國。
這算是騙飛機的代價。
華夏航空在鄭州基地,飛省內幾個點。
陳衛國很快就發現了許昌,平頂山,周口一帶的空白地方。
農業市沒有搞頭,那是必然的。
但是許昌有工業、平頂山也有工業,這居然沒有機場?
兩地很多的人,需要千里迢迢坐著大巴車前往省城坐飛機。
過去的交通,那就是稀爛。
說實話,修兩個地區城市的公路,這個成本絲毫不比修建飛機場成本少。
飛機場本身就是選擇相對偏僻的地方,不擾民為主,其次才是平原。
土地開發成本較低。
公路是必須經過市區,儘可能的串聯所有的城市。
其次就是平均每一平方米的花費,又需要過好幾手。
這修路成本就更高了。
所以修機場的價格上更加便宜。
河南僅有的幾個大錢被中州航空揮霍了。
當地自然沒有錢。
省裡沒有錢沒關係,許昌還有一點點,外加長葛的商人也表示支援修機場。
大股東則是大眾集團。
反正一群人才不管省領導的反對意見,堅持要在當地搞飛機場。
選址在建安區北部和長葛市南部的交匯處。
河南這地方非常好,地勢平坦,修建機場的成本是非常低的。
八九十年代,是民航業風起雲湧的時代。
當時有兩種主流觀點。
樞紐機場和點對點機場。
樞紐機場很好理解,什麼都講究大大大。
機場把小飛機統統趕出去。
很多人認為這是空客飛機的做法。
其實這是波音公司提出的樞紐計劃,也被我國民航廣泛採用。
我國國土面積太大了。
一個省就頂得上歐洲國家的面積,甚至有些省頂半個歐洲。
省會城市的建立,就是一種交通樞紐。
波音推銷747客機的思路就這意思。
你們打造龍頭城市,用747大飛機相互飛行。
然後用我們的737客機從省會飛往周邊的二線城市。
至於空客380的出現,則是在此基礎上完善了樞紐概念,進化成國際樞紐。
你波音747是用飛小國的首都,大國之間的省會城市。
那我的空客380就用它飛大國之間的大城市,和國際大樞紐機場。
於是,波音和空客的暗中競爭就開始了。
大飛機要爭,小飛機也要爭。
你有波音737系列,我有空客320系列。
空客300是大於320,但小於321的。
單純看資料,有時候會懵逼的。
總之,兩家公司都為了搶佔中國市場,使出了各種手段。
空客主打一個我更加先進。
因為歐洲是多個國家合作,整合的資源更多。
而波音大部分都是自己製造的。
很多技術上的問題,日本這會還達不到波音的技術水準。
至於沈飛和西飛的合作,基本上就聽著樂呵。
只有機身的一部分,根本沒有航電系統和各種操控的核心東西。
波音飛機要節省燃油,就需要不斷的做出紙面資料最佳化。
今天節油百分之三點五,明天節油百分之四點七。
看著資料漂亮,實際上就是渣渣。
飛機起飛前,滑跑是全部發動機都啟動的。
讓東航的飛機少滑跑兩分鐘。
那就是三十分之一的節油,直接降低百分之三點三。
一個小小的操作,把這些紙面上的資料的節能油耗全給抵消了。
所以,波音的很多節油說明,都是不可信的。
這不具備任何優勢。
但737為啥還真的有優勢呢?
減少重量唄。
英國的bae146飛機的尺寸比對方小,但飛機重量比對方輕。
儘管有鋁合金技術的差距,但為啥始終是追不平呢?
後來大家知道了。
波音飛機737系列的很多操控部件都是隻有一套系統。
我備用的系統少,能不輕嗎?
這和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