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番外:豫州出名的潁川才子,平生經歷。(2 / 3)

、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荀彧雖助曹操成就大業,但內心忠於漢室。建安十七年(212年),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被調離中樞,在隨徵孫權途中,於壽春憂鬱而亡(一說服毒自盡),享年五十歲。 死後諡號“敬”。魏鹹熙二年(265年)被贈為太尉。

荀彧居中持重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他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同時,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因其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堪稱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

荀悅(148-209年),字仲豫,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史學家、政論家,思想家。名士荀淑之孫,司空荀爽之侄,其父荀儉早卒。

荀悅少年喪父,十二歲時,能夠解說《春秋》,由於家窮沒有書籍,他往往去別人家借書看,篇章書牘,過目大多能夠背誦。荀悅性情沉著好靜,長相俊朗,舉止文雅,特別愛好著書立說。

漢靈帝時,宦官用權,讀書人一般不出來做官,退身窮處,荀悅於是託病隱居,當時世人不知其才,只有他的堂弟荀彧特別稱讚他,敬重他。

荀悅最先被推舉在鎮東將軍曹操手下為官,後升黃門侍郎。漢獻帝愛好文學,荀悅與荀彧及少傅孔融侍講宮中,早晚談論。累升秘書監、侍中。 當時政權移於曹操手中,獻帝不問政治,大權旁落,不過空在其位罷了。荀悅有志諍言進諫,但所謀漢獻帝不用,於是作《申鑑》五篇。所議論通達為政的體要。書寫成之後,上奏獻帝。 漢獻帝看後覺得寫得很好。

漢獻帝好讀書籍,曾經認為班固《漢書》篇幅太繁,不好看,於是命令荀悅依《左傳》體裁作《漢紀》三十篇,令尚書給悅筆札。 荀悅所作《漢紀》辭句簡要,事實寫得詳細,議論精美。又著《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建安十四年(209年)逝世,年六十二歲。

陳群曾評價:“荀文若、荀公達、荀休若、荀友若、荀仲豫,當今並無對。

趙儼(171~245年),字伯然,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東漢末年潁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國時期魏國名臣。

熟讀經史,精明強幹。建安二年,投靠大將軍曹操之後,起家朗陵縣令,歷任司空府掾、司空主薄、都督護軍、扶風太守等職。魏文帝曹丕繼位後,歷任魏國侍中、駙馬都尉、河東太守、典農中郎將、度支尚書,封宜土亭侯。魏明帝曹睿時期,歷任大司農、驃騎將軍、大司空等職。

正始六年,去世,時年七十五,諡號為穆。

石韜,字廣元,即石廣元,潁川(今河南禹州)人,仕魏,官拜典農校尉、郡守。初平年間,石韜與徐庶一同來到荊州,在荊州時與諸葛亮和龐統等人相善。與崔州平(名鈞)、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為“諸葛四友”。

杜襲(生卒年不詳),字子敘,潁川郡定陵縣(今河南省襄城縣)人。三國時期魏國重臣,東漢末年潁川“四大名士”之一,濟陰太守杜根的孫子。

建安初年,投奔司空曹操,歷任西鄂縣令、議郎、丞相軍諮祭酒、魏王侍中、丞相長史、駙馬都尉。魏文帝時期,出任督軍糧御史、尚書,累封武平亭侯。魏明帝時期,擔任大將軍曹真和司馬懿的軍師,抵禦蜀漢進攻,拜太中大夫,受封平陽鄉侯。卒於任上,獲贈少府,諡號為定。

鍾繇(151年-230年 ),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省長葛市)人。漢末至三國時期曹魏重臣,書法家。

鍾繇出身潁川鍾氏。東漢時期,舉孝廉出身,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協助漢獻帝東歸洛陽,封東武亭侯。

後得到掌權的丞相曹操的信任,出任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勳卓著,被比為蕭何。累遷前軍師。曹操受封魏王時,任魏國大理卿、相國等職。

曹魏建立後,拜廷尉卿,再遷升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明帝時晉升太傅,封定陵縣侯,人稱“鍾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諡號為“成” 。

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廟庭。

鍾會(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人。中國魏晉之際的謀臣、將領, 文學家、玄學家、軍事家、書法家。

鍾會有才幹,精通玄學。魏齊王曹芳時由秘書郎遷中書侍郎。正元二年(255年),毋丘儉作亂,鍾會從大將軍司馬師東征,遷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