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番外:豫州出名的潁川才子,平生經歷。(1 / 3)

戲志才(?—約196年 ),志才或為字,名不詳,潁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

經過荀彧的推薦,成為丞相曹操麾下謀士。善於謀略,深得曹操器重,可不久後不幸早卒。

荀衍,字休若,是荀彧第三兄。擔任監軍校尉,守鄴城,督河北事。

建安十年(205年),幷州刺史高幹趁曹操北征烏桓時作亂,秘密遣兵謀襲鄴城。荀衍提前發覺到了此事,將其兵盡皆誅殺。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達,漢末潁陰(今許昌市魏都區)人,是荀彧的堂侄,曹操的重要謀士。

荀攸自幼機靈敏捷,漢獻帝時,被任命為黃門侍郎。

董卓被殺後,荀彧把其推薦給曹操,擔任汝南的太守。建安三年(198年),荀攸隨曹操出征張繡,臨戰前為曹操出謀劃策,但曹操未採納,導致戰事極為不利,後荀攸又幫曹操重設奇兵,最終擊敗了敵軍。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與郭嘉又為其獻計活捉了呂布。

建安七年(202年),征討袁譚、袁尚等。前後克敵,凡畫奇策十二。遂以功封陵樹亭侯,後轉為中軍師。 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跟隨曹操南征孫權時,病死途中。

荀攸不僅才智過人,謀略超眾,而且為人忠厚謙讓,受人敬重,為曹操統一北方大業做出了一定貢獻。

曹操對荀攸極為器重,評價很高,曹操下令論功封賞時曾說:“忠正密謀,撫安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

荀諶,字友若,潁川潁陰人,是荀淑之孫,荀彧的兄弟。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採納逢紀之策,請公孫瓚率兵南下冀州,對韓馥施壓,又派遣荀諶、張導、郭圖、高幹等人遊說韓馥。

荀諶對韓馥說:“公孫瓚乘勝南下,各郡紛紛響應,軍鋒銳不可當。袁車騎又率軍東行,意圖不可估量,我們為將軍擔心。”

韓馥心中恐慌,問他們說:“既然這樣,那該如何解決”?

荀諶則說:“您自己判斷一下,寬厚仁義,能為天下豪傑所歸附,比得上袁氏嗎?”

韓馥說:“比不上。”

荀諶又問:“那麼,臨危不亂,遇事果斷,智勇過人,比得上袁氏嗎?”

韓馥說:“比不上。”

荀諶再問:“數世以來,廣佈恩德,使天下家家受惠,比得上袁氏嗎?”

韓馥說:“比不上。”

荀諶說:“渤海雖是一個郡,實際上如同一州。袁氏也是一時的俊傑,將軍這三方面都比不上他,卻又長期在他之上,他必然不會屈居將軍之下。且公孫瓚統率燕、代兩地的軍隊,其勢不可擋”。

“冀州,是天下物產豐富的重要地區,袁氏要是與公孫瓚合力奪取冀州,兵臨城下,將軍立刻就會陷入危亡的困境。袁氏是將軍的舊交,又曾結盟共討董卓,如今的辦法只有把冀州讓給他。”

“袁氏得冀州後,必然感謝您的厚德,而公孫瓚也無力與他來爭。這樣,冀州到親友手裡,將軍既有讓賢的美名,自身又比泰山還要安穩。希望將軍莫要遲疑。”

韓馥性情怯懦,於是便同意了此等計策。

等袁紹奪取冀州後,荀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受袁紹任用。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決定率大軍征討曹操,以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帥。

荀彧[xun yu](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市)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

永漢元年(189年),被舉孝廉,任守宮令。董卓執政後棄官歸鄉,率領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

後料袁紹不能成大事而投奔曹操,任司馬。興平元年(194年),呂布趁曹操東征,襲佔兗州,荀彧領導保衛兗州三城。

後建議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使其收復兗州,取得進一步發展的基地。

建安元年(196年),勸曹操迎漢獻帝建都許縣,得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曹操征戰期間,主持後方事務,助他戰勝張繡、呂布、袁術、劉備等,使之成為北方唯一能與袁紹抗衡的勢力。

官渡之戰中,他勸阻曹操退軍的企圖,使曹軍反敗為勝。戰後又建議曹操暫緩南征,乘勝追擊袁氏,迅速平定冀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向曹操獻計奇襲荊州。累官至侍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