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南宮藏和司馬英資歷更淺的李文郎,此戰之後,更是被兵部委派帶領本部騎兵深入隴右,負責為大雍守衛這一片來之不易的牧馬之地。考慮到李文郎麾下的兵力不足,又將滁州城內殘存的一萬餘青龍衛盡數西調,歸於李文郎麾下,使其騎兵數量短時間內擴充到了將近三萬,且都是百戰精銳。
同時調撥軍費五百萬貫,准許其在隴右徵召牧奴,再擴充兩萬騎兵,以抵禦來自河套方向的草原涼軍的不斷擠壓。相比於滁州歷陽等地的年輕漢人們對待王師的態度來看,反倒是隴右關中等地,被胡人戰據時間更久的漢民們倒是保持了對王師最大的期盼和歡迎。
原本在興元府小試身手的李文郎,將興元府的馬場一路搬遷到了隴右,加上當地沒有來得及撤走的胡人牧場中的種馬和馬場裡曾經的牧奴門的幫助,使得馬場的規模短時間內得到了極大的擴充。
李文朗位雖不高,但是軍權在大雍的軍中卻是首屈一指的了。就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在大雍軍中,分外的奪人眼目。
對於這樣的任用,朝野上下一陣譁然。無論是看功績還是看資歷,似乎這樣一個年紀輕輕又毫無根基的農家小子怎麼都不應該驟然如此得重用。更有好事者翻出了其曾經跟在趙崇身邊輾轉數千里路途,臨時的充當了一段時間親衛和隨從的事蹟出來。
因為遍觀大雍軍中,如今可以說是皇家親衛派系的天下。除了淡出視線,已經數年不見蹤跡的首任親衛統領端木飛以外,後來接任的馮哥,以及羅天睿,如今都是手中掌有兵權的實力派大將。
不僅如此,那些跟隨馮哥等人編入當初成軍的羽林四衛中的兩千多皇家親衛的各級校尉甚至是軍士,如今都已經成為各自軍中的骨幹了。
勉強能和皇家親衛派系抗衡的,也就只有那八萬瓊州少年們了。這些瓊州少年如今活下來的已經不足兩萬人,雖然在軍中的級別暫時不高,但是勝在數量龐大。
假以時日,待到再有數人能脫穎而出,憑軍功成為五品武官,甚至更高都不無可能。還有當初八百騎入青龍的宋宏博部殘部,經過數次大戰,更是是不存一二了。倖存的百餘人如今小半在臨安城中的禁衛軍中,大半跟著陶修在臨安城中當了賦閒的閒人了。
有如此任人唯親的皇帝,作為身兼兩個派系烙印的李文朗,得陛下信任,重用,而青龍衛眾將被趁機擱置不用,似乎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至於發生在臨安城內的正東朝野的閣老遇刺案,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了了之了。
二次渡海入瓊州的戴,宋二人便如此快速的消失在了朝野上下的視線裡。甚至連那些一向風聞奏事的言官們也沒有呈上哪怕是寥寥數言的鳴不平的奏摺。不平則鳴,看來也不是什麼時候都會如此的。
大戰後期為了填補朱雀右衛渡江後空虛的軍營,被一路自臨安西調嶽州的一萬瓊州少年們組成的整訓數年,未經大戰的一萬控鶴軍。又被一紙調令再次西調到了隴右,加入了到了規模已經將近三萬的李文朗麾下,和部分牧奴一起組成了往後數十年,在大雍軍史上戰功和聲名都是赫赫無匹的西軍。
而他們的主將羅天睿卻是隻帶上了數百騎親衛,快馬加鞭的回到了臨安城內,開始執掌皇帝陛下認為的軍權過於分散的禁衛軍了。軍中原有的魏鎧董澤,以及邵波等人,更是外放的外放,賦閒的賦閒起來。
這一道軍令在朝堂是透過的時候,更是坐實了年輕天子只用身邊親衛的事實。羽林四衛出身的將領,只有嚴成化在收復蜀中之後,早早的淡出軍中,他一手提拔出來的守備軍派系才得以保全。
直到邵波的賦閒,陶修等人的心裡,才算明白,朝廷為了偶然得到的隴右這塊可以出產良馬的牧馬之地,斷然放棄了戰前的部署。而位了防止自己等人的憤恨,更是將實力猶存的青龍衛和他們的軍旗收進了府庫之中束之高閣了。
耿直的羅瘋子一來,讓臨安城中的大大小小的混入禁衛軍中想混些資歷軍功的紈絝們可遭了殃了。這些紈絝們自進了軍營後,只要是休沐時節,一向:()漢宮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