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真的被口號所迷惑的國家,基本上都陷入了動亂,連穩定都沒有,談什麼發展呢,無一不是國家動盪不止,經濟停滯不前。
漢朝以強亡,屬於無法控制土地兼併,簡而言之,社會資源被壟斷了,百姓們的人均資源被侵佔,和朱高熾要在工業化社會,對資本提出徵收遺產稅,本質是一樣的。
杜絕資本壟斷社會資源。
兩晉時期。
社會動盪不堪,百姓民不聊生,大道崩殂。
佛道興起。
人們希望從精神中,找到從苦難生活裡解脫的方式,成為了越來越多的主流,儒家開始頹敗。
隋朝的三教歸儒。
唐朝的三教並行。
社會的不穩,讓唐朝的興盛無法長久,引發了巨大的陣痛,百姓深受其害。
吸取隋唐的結局,人們再一次追求穩定的社會,儒家獲得興起。
同時。
北宋的儒學家們,透過宋朝的經濟發展,發現了經濟發展促進科學文化進步的現象,引起了儒者們對自然社會科學規律的思考。
程朱理學因此誕生。
從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先有理後有物,提出格物致知,認為只有探究萬物才能明理。
北宋的高度經濟發展,帶來了繁榮的市井文化。
簡而言之物質文明的發達,而精神文明卻跟不上,社會追求享受,鄙視奉獻等等,和後世的美國有重合的現象。
北宋外部戰爭的接連失敗,引發了思想家們的反思。
於是南宋時期。
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
同樣是符合當時深受外部侵略之苦的百姓們的需求。
這些思想,隨著宋朝的消亡,文明的斷絕,逐漸的消失和倒退,乃至於大明光復中華,提出恢復宋制,中華文明才開始復起。
明初的思想家們。
同樣吸取宋朝的教訓,從明初的太極說,可見思想家們想要創造出多元社會,從而抗拒君權。
從周朝開始的向統治者拍馬屁,到約束君權,再到對抗和妥協,終於發展到了要拋下君權。而明初的太極說,發展到心學,進入了強調個人精神的時代。
心學繼續過渡到明中末期,大量的思想家們在社會上大張旗鼓的提出反聖賢,反皇帝的思想。
明朝除了前期的皇帝,中後期的皇帝,基本上都被讀書人們所限制。
唯獨到了明末。
經濟的破產,讀書人們有責任,他們也無力解決生產力的問題,再也沒有自信說他們做得對,皇權又一次得到了擴張,崇禎對大臣們大殺特殺,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直至進入清朝。
大明機緣巧合下,各地方組織的破產,絲毫無力反抗,遊獵文明的屠戮,高壓的環境下,誕生了尊權思想。
就是投降了。
別打了。
服了。
也就是後世的辮子精神。
人們又開始“崇拜”主,連君都不是,一朝回到幾千年前的原點,社會全方位的倒退。
也是十六世紀西方社會的崇中,十八世紀的反思中,乃至十九世紀的辱中,這個歷程的由來。
不同時期的生產力不同,社會環境不同,人文也是大大不同的。
幾千年來。
中國並不是一成不變。
說中國幾千年是一個模樣的學者,大多是清末民初,和二十一世紀以前觀念的學者所提出的,而隨著後世取得的巨大成果,除了經濟上的成就,學者們的見識也大大增加,開始從多元的角度來了解歷史。
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不光是社會的共識,也已經是學術界的社會共識。
朱高熾走累了。
在亭子裡坐下,向幾名學者露出笑容,請他們也坐下。
宦官們為眾人添茶。
許多人對太子殿下很崇拜,也有很多人對太子殿下抱有疑問,畢竟太子殿下的改革,以及提出的工業化社會,實在是前所未有。
這樣的模式,讓很多人陌生。
只有趙勝這些最初跟隨朱高熾的人們,並且一路前行,才知道太子殿下的才能有多麼高遠。
對大道的認知。
趙勝毫不猶豫的認為,世界無第二人。
既然如此。
這樣英明的太子殿下,自然知道曹端,以及曹端所提出的太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