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隆中對》戰略的成功與失敗(2 / 4)

小說:這個屋裡 作者:姚煥黎

者這裡只載錄《三國志》諸葛亮作為外交身份人員對孫權說的話。

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實力不在強弱,在乎人貴有志,開篇說的好!)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是戰是和當速做決斷,以免上下疑心。筆者想起郭嘉在官渡之戰兩軍對壘說的話,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表明劉備的志氣,以激發孫權的自尊。險而決絕,拍案驚奇!)

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孫權有軍事上的疑慮)

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彰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為孫權釋疑。)

讀史書《三國志》比讀小說《三國演義》更加讓人欽佩,讓人肅然起敬。古人的智慧,活在當下的我尚不及萬一,慚愧無極!

好一個“並爭天下”,我們無產階級的目標就是要得天下,要爭天下。哪怕只是個初中生,小學生,也要與博士、碩士,研究生們並爭天下。

要抵抗還是要投降?這不僅是實力強弱的問題,而且是一個人活在世上要有志氣的問題。劉備是有志氣的,所以誓死不降曹。諸葛亮用語言在人心目中的比對作用,來智激孫權。孫權務實,疑慮重重,諸葛亮又用自己的客觀分析來說明曹操軍隊的弱點。既然劉備有志氣,又有諸葛亮這樣的人來輔佐,所以孫權就決定聯合劉備一同抗曹。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外交才能對促進孫劉兩家聯合抗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戰略上形成了合力抗曹的局面。曹操這次的對手果然不同。

孫權的軍隊是迎戰曹軍的主力,而且孫權的軍隊要盛於劉備和劉琦的兩萬人,這導致了兩件事。一件事是荊州也就是江陵首先落入孫權之手,《三國演義》純粹潤色,但還是種下了“借荊州”的禍患;一個是諸葛亮在追擊曹操的安排上有意的放過了曹操,沒有對其趕盡殺絕,這在戰略上是不想東吳過於做大,另外軍事上也是收四郡的需要。《三國演義》書本里提到關羽放曹操的事,可信度比較高,姑且採納。借荊州的矛盾,後來演變為孫劉兩家的切齒之恨,這直接打亂了聯吳的戰略。

以荊州為家,在孫權的支援下,劉備借到了荊州,準備帶兵入川。恰好東吳鷹派重要人物周瑜病故,諸葛亮根據形勢自己提兵入川協助劉備收川的工作,把荊州按照劉備的示意全權交給了關羽。筆者曾想,如果不是劉備入川受挫,諸葛亮大概不會把荊州的事務交給關羽。後來,關羽在戰略上根本就不按聯吳的路線來。

諸葛亮拿來印信,交給關羽,問關羽:“曹軍來犯,君當如何?”

關羽回答:“以兵拒之。”

“若曹軍和東吳皆引兵來犯,君又當如何?”諸葛亮又問。

“分兵拒之。”關羽說道。

“如此,則荊州危矣!”諸葛亮很明顯不放心關羽。可劉備派關平前來通知訊息,希望諸葛亮帶兵入川,明顯就是希望把荊州託付給關羽。

諸葛亮面情鄭重的看著關羽,對他說道:“我給將軍八個字,可保荊州。東連孫吳,北拒曹操。將軍可記住了?”

“關羽記住了。”

關羽沒有記住,後來給忘了。

諸葛亮提兵入川,與張飛兵分兩路。他們一路上剛柔並濟,降服了許多守關將領。與劉備匯合後,用計斬殺了西川主戰的張任;並策反馬超歸順劉備,使張魯派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