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隆中對》戰略的成功與失敗(3 / 4)

小說:這個屋裡 作者:姚煥黎

救援劉璋的計劃告吹。

兵臨成都城下,馬超引軍呼喚劉璋,喊話:“城破之日,玉石俱焚!”劉璋也就投降劉備了。

之後,曹操破漢中張魯。

劉備等人整頓西川事宜後,與曹軍爭奪漢中。當初兩川成仇,劉璋派龐義攻打漢中,與張魯長期爭鬥,絲毫沒沾到便宜,還反過來遭受張魯軍事上的威脅。現在曹軍明顯勝於張魯,卻被劉備等人進攻,並用疑兵計逼迫得曹操退軍,給讓出漢中。可見,同樣的力量,面對幾乎相同的對手,運勢之人不同,威力會呈現很大的差別。

我這裡不是說諸葛亮比龐統優秀,這種比對沒有意義,也對龐統不公平。劉備的事業發展是很緊迫的,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甚至劉璋張魯,都不可能不限時的容忍劉備的進取計劃。所以時間不等人啊!劉備的行事風格很拖沓,荊州該要不要,該奪不奪,實際上就是把諸葛亮的《隆中對》給坑了。到了益州,劉備又這呀那的,為了他個人的仁義之名,直接把龐統給坑死了。可最終,又殺傷多少將士?

所以劉備個人的風格,要為蜀漢事業的發展從頭到尾負很大責任。(《三國演義》中寫到白馬訪主,小說家言,不做嚴肅討論。)

更多的禍患接踵而至,像多米諾骨牌似的,不斷挑戰諸葛亮的神經。先是關羽趕走了東吳的求親隊伍,還辱罵對方。諸葛亮聽說後“荊州危矣!”

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諸葛亮得知荊州的情況在惡化,說道:“速召雲長回!”

但是,古時候的資訊溝通受技術條件的限制。等你得到訊息,恐怕已經是另外一副情景了。

事情的進展無可挽回,曹孫兩家勾搭在一起。他們共同殺死了關羽,曹軍解了樊城之圍。孫權用軍事欺騙奪回了荊州。

牽一髮而動全身,劉備隨之為關羽報仇,起傾國之兵與東吳大起干戈。劉備已經聽不進正確意見了,劉備的才能捉襟見肘,幾十萬大軍全部葬於猇亭一役。劉備自覺無顏再回益州,病故於白帝城。

這疲弱的蜀漢,正所謂“益州疲憊,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吳蜀交兵,蜀國元氣大傷。而東吳雖得到荊州,但國力也遭到削弱,都需要休養生息。因此,政治敏銳的諸葛亮意識到只有吳蜀聯合,對抗曹魏,這是大勢所趨。由不得個人恩怨,發平民的小性子。

《三國演義》中描寫安居平五路,為司馬懿這人張本。小說家的謀略,奇是奇,但虛話一場。倒是鄧芝出使東吳是很濃厚的一筆。

奇不在鄧芝,奇在孫權。孫權之奇在於處危機之中能知人善任,解決矛盾和問題。有重要事情的決策上,孫權往往故作不知,無非是要下面的人來講明。如果贏得勝利,孫權能保持冷靜,看法更為長遠。所以無論危機之中還是獲得了勝利,孫權政治上的冷靜思維,使他作為一個領導能有正確的判斷。吳蜀再次聯合,不僅僅是諸葛亮看的很清楚,其實孫權也看的很清楚。

鄧芝以蜀國使臣的身份來到東吳,向孫權說道:“唇亡齒寒,吳主英名!蜀國若亡,吳國豈能獨存?”

張昭在一旁刁難,說道:“蜀國亡在旦夕,反說我吳國會亡?豈非危言聳聽!”

“曹丕奸詐不下乃父,彼真心向吳耶?懇請吳主明察,吳蜀聯合同謀伐魏。”鄧芝說道。

但見孫權點點頭,拉住鄧芝的手說道:“我擔心蜀主年幼,恐不識大體,所以疑慮不決。今見蜀國使臣來意堅決,我既派使臣赴蜀,以共修盟好。”

不管孫權開始有多麼嚴厲,他的擔心“蜀主年幼,不識大體”不是沒有道理。一旦傻子決定蜀魏通好,那豈不是吳危矣?所以蜀漢掌舵人物諸葛亮作為託孤重臣,就需要主動去求和,並且表明同盟之意。這樣孫劉兩家就在政治上一拍即合,一笑泯恩仇。

站在孫權的角度而言,蜀漢和曹魏之間的矛盾是政治上最根本的敵人。所以三國時期的主要矛盾就是蜀漢和曹魏之間的矛盾。孫權向魏國稱臣,不過是權宜之計。自己需要休養生息,積蓄國力,怎能冒險深入蜀地;一旦荊州故事重演,豈不是自己被人抄了後路?被人佔據了長江上游,孫權盡收長江之利與天下爭衡的計劃就會被破壞。

再說了,從政治上而言,滅了蜀漢,自己就是與中原文明對立的地方割據。屆時,無論是國力上還是政治上,東吳都將不利。從發展方略而言,盡收長江之利,就是奪取荊州上游,下一步的計劃不應當首選西川,而是南郡楚國故地,或者守江必守淮的合肥等地。因此,東吳孫權的戰略思路接下來就是北上淮河與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