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12集《妙法蓮華經》(3 / 8)

小說:妙法蓮華經 作者:妙音0

第一種是悲增上菩薩。他對四弘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特別有感受。你跟他說,你要發菩提心,因為“佛道無上誓願成”,他沒感覺。你說,你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因為眾生很痛苦,這些眾生都是你過去的母親。哦,他有感覺了,他要發菩提心了。

第二種人是,你講眾生很痛苦,他有感覺,但不是那麼強。你說,你修行你可以成就佛陀的功德,欸,他發菩提心了。

所以菩提心有兩種因緣:一種是悲增上。悲增上的發菩提心是“悲眾生苦,哀聖教衰”。也就是說它整個目標是以下化眾生來帶動他。第二種的發菩提心是智增上,他是所謂的“聞法歡喜,見佛神變”,他對佛跟法的功德產生好樂而發菩提心。這個就是所謂的“種種因緣”。佛陀用種種的因緣來啟動他的菩提心。

第二個,光發心是不夠的,你還得要有智慧來正確地觀察人生。所以怎麼樣呢?“種種信解”,對大乘的空性——當然大乘的空性比前面小乘的空性更加的開闊圓滿——你要對大乘的空性有信解。

第三個,種種相貌。你這個菩提心跟大乘的空正見結合,就生起各式各樣的六度的相貌出來。以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來成就大乘的菩薩道。

我們看佛陀在阿含時,他破障的時候,他的空性是下的一個很猛烈的藥,叫做“滅色取空”。就是他把整個三界的因緣,全部否定了。

諸位!世間再好的東西,你只要講兩句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東西就沒有價值了。第一個它是無常敗壞,第二個它是不可管控,你不能管控它的。它怎麼變,你說了不算,這個東西你會想要嗎?你不會想要。因為我們對快樂的基本訴求是它必須要安穩,它必須要在我的控制範圍。所以佛陀講阿含經的時候的空是滅色取空。

但是,佛陀到了菩薩道的時候的空,他講“緣起性空”,這個就有包容性了,就是我並沒有空掉外境。其實從方等、般若的角度,它的空認為說,其實三界沒有錯,咱們可不要把所有的過失都推給三界。是我們有攀緣心,你怪三界幹什麼呢?所以它空是怎麼樣?他是開始內觀,空掉自己的有所得。所以大乘的空,它觀一切法空而不壞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說,大乘佛法在觀空的時候,它覺得你只要空掉你的執著就好了,其實三界一點都沒有錯。

所以,“見菩薩行行”,各式各樣的修行。這個方等般若的空性,破障更微細了。它從前面阿含時的破掉三界的愛取,而提升到破掉我們內心的有所得這兩個破障。因為沒辦法,佛陀來到五濁惡世破障法門是必須的。

己六、見諸佛涅盤瑞

復見諸佛般涅盤者;復見諸佛般涅盤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這個光明當中顯現出十法界,由眾生法界到招感佛陀出世說法,說阿含、方等、般若,然後就入涅盤。

“復見諸佛般涅盤者”,佛陀在八相成道、陪著我們眾生八十年走一回以後,最後因緣成熟了,就進入大般涅盤。大般涅盤,佛陀一定要有一個動作,令正法久住,所以佛陀必須要成立所謂的住持三寶。住持三寶本身不是佛陀,但是他可以讓正法久住。就是佛陀的舍利,還有這個出家眾,還有種種經典的結集,使令三寶能夠代代相傳。

我們讀到這裡就會產生一個問題了,就像蕅益大師說的,諸位,你有沒有覺得少掉什麼東西?佛陀講《華嚴經》,講阿含經,講方等經,講般若經,然後入滅了,有沒有少什麼?是的,少說了《法華經》。對不對?蕅益大師說,這段經文,怎麼《法華經》沒講就入滅了呢?蕅益大師說,諸位,本段經文是一個發起序。就是說,如果這個時候講《法華經》,那這怎麼發起呢?大家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了,是吧?

就像禪宗說的,它是丟出一個疑情。就是說,佛陀放光現瑞,然後就開始雨花地動,大眾歡喜,這個時候也顯出了十法界的說法。但是《法華經》呢,略而不說。為什麼?因為它當做一個伏筆,必須由彌勒菩薩跟文殊菩薩的互動,然後再激起佛陀出定說法。如果這個時候把《法華經》說出來,那就不是發起序了,那就正宗分了。發起序就是不能夠把話一開始講清楚,所以這個時候佛陀留了一個伏筆,就是講完阿含、方等、般若就入滅。這個地方等於是留下伏筆,有伏筆才有後面的疑念。

丁三、疑念敘 分二

戊一、彌勒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稀有事,當以問誰?誰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