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五百弟子佛名、國名都完全一樣,所以就共同授記。
蕅益大師對五百弟子授記這一點,他有一個說法。他說,這五百弟子當然是下根人,因為上根人在法說開悟,中根人在譬喻說,下根人在因緣說。但是蕅益大師說,你不能理解成好像下根人前面兩週說法都沒有受益,也不是這樣。他這個開悟是漸漸開悟的。
比方說,他在法說的時候聽到佛陀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欸,他們已經開悟一點了。第二個,到了譬喻說的時候,講到三界火宅,佛陀一開始要使令弟子快速離開三界,安立了三車,出去以後,必須換車了。因為三乘的車跟界外的車是不同的車,三乘的車是趨向我空,是奔著火宅的門而去。離開三界以後,你進入般若道,你要奔向一心真如了,所以車子不一樣了。所以在譬喻說的時候,他也開悟一點。到因緣說的時候,講到宿世的因緣,他就完全開悟了。所以他這個開悟是漸次的,漸次的開悟。就是說,三週說法對整個聲聞弟子來說是缺一不可的,這個到後面經文的時候會詳細說明。就是經過三週說法,使令下根人完全開悟才授記的。
我們看第二段,經文要義。經文要義當中,先看本品的要義。
二、經文要義
本品要義,大分為三:
(一)前品結會古今,開三顯一,令下根聲聞,自識宿因,領解佛乘之妙理,發起大乘之願心,佛今故為授記。顯如來三業不可思議,凡有施為,功不唐捐,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在前面的<化城喻品>,佛陀等於是結會古今,這一點對聲聞人的信心很重要。過去聲聞弟子在大通智勝佛時,曾經聽過《法華經》,也曾經迴歸過一心真如,佛陀把他這樣的一種大乘的成佛初心講出來;到他現在因為退轉,變成二乘的功德;到最後佛陀今天又重新講《法華經》。就是他經歷過三個階段,從古至今有三個階段,《法華經》、二乘法、再到《法華經》。這三個階段講清楚以後,下根人就明白,他過去的大乘善根並沒有退失,只是功能上暫時地退轉。所以就領解一佛乘的妙理,發起了大乘的菩提願心,所以佛陀才可以授記的。
這當中顯如來的三業不可思議。佛陀在度化眾生,那叫一個長遠的佈局。無量劫來,佛陀會知道你過去修過什麼事,應該用什麼善根來度化你。佛陀的身口意三業是不可思議的。凡有施為,功不唐捐,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佛陀用廣大無邊的知見力,他能夠知道你過去無量劫的善根,他可以知道你未來應該要怎麼樣得度。這個是有這麼一點佛陀三業不可思議的意思。
二、跡門正宗分三週說法,每週均有四事:說法、領解、述成、授記。今第三週因緣說已竟,下根聲聞,領解於心,故得蒙佛授記,事所必然。
跡門的三週說法,每一週都有四個階段:第一個,佛陀說法。不管是法說、譬喻說、因緣說,佛陀要先說法。說完法以後,弟子領解。一般弟子領解以後,他會出來講他自己的心得,會有一段的論述,也可能會講一個譬喻等等。弟子領解以後,佛陀述成,佛陀印證說,對,你領解的跟我說的道理是沒有差,沒有差錯的。最後一個,一定要授記,才做一個總結。這整個三週說法才能夠真正地叫做什麼?事所必然。佛陀說了半天,就是要你落實菩薩道。落實菩薩道,那就必須要會歸到這個方便道的授記,這個是事所必然,不只是理論的認知而已。
三、五百阿羅漢弟子,受佛同記後,共同陳說“系珠喻”,以發明心性本具,一念迷即眾生,一念悟即佛之一佛乘妙理。故即以此五百弟子立為品名。
五百弟子在共同受佛記以後,就陳述了“系珠喻”。系珠喻就表明,雖然眾生的心性本具,但是從它的作用上是不同的。就是說,你不要以為你得到《法華經》,你聽完聽懂《法華經》就大事已辦。你聽完《法華經》,你衣服裡面就有一顆珠子了,但這個珠子你要常常拿出來用才有用。你老是不用它,那一念迷就生死輪迴了,就是眾生了。你要能夠善用這顆珠子,一念悟就是佛陀的功德。就是你要跟真如本性經常互動,經常觀照。這個就是說,功能作用是很重要的,不是隻是明白《法華經》的道理就行了,他未來的止觀的實踐是很重要的。這個就是說明五百弟子講出的他自己的領解,“系珠喻”。
這個就是《法華經》的<五百弟子受記品>的品目跟要義。
庚一、授千二百人記 分二:辛一、授滿慈子記;辛二、正授千二百人記
這是己二,授下根記。這科裡面其實有兩品,就是庚一的“授千二百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