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包括雜染法,也包括清淨法。什麼成就佛土了,度化眾生了,佛道也好,佛法界、眾生法界跟我通通沒有緣,我就是空、無相、無願。直到佛陀跟阿羅漢授記成佛以後,說出了舍利弗尊者未來成佛的國土,有依報的國土,有正報的色身,有各式各樣的眷屬,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原來阿羅漢也可以死灰復燃,也可以重新回到佛道來,那對他們是很大的鼓勵。
當然,第一個看到這個授記,第二個聽聞希有之法,原來空性跟中道是可以對接的,我可以從因緣到空性,我也可以從空性回到真如,這個是希有之法。只要你內觀,內觀以後把真如本性啟動,空性就會被真如所吸收。
“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為什麼叫不求自得呢?阿羅漢本來追求涅盤,是吧?他從來沒有想到要成就妙有。但是諸位!空性的背後是什麼?請問,空性背後是什麼?當然是真如!就是說,日用而不知,你以為是空性,其實它是真如本性裡面的即空即假即中,佛陀把即假這一塊暫時蓋住,其實空性的背後就是真如。你只要迴光返照,它就是真如;你要向外求法,它就是空性。就像我們現在一樣,你說到底有沒有生死?你要向外攀緣,那就“夢裡明明有六趣”;你要回光返照,“醒後空空無大千”。
所以,很多人在淨土宗,到晚年的時候一個很大的盲點,就是生命的收尾,就是心怎麼收得住。淨土宗臨終的時候,你不能攀緣三界的果報。但是我們是一個有感情的眾生,我們在人世間活了七八十年,你不能說放下就放下。所以,放下難不難?你也可以說很難,你也可以說很容易。就是你要是老向外攀緣,那對你是非常難,那收心就變成不可能的事情了,你怎麼收心呢?臨命終你肯定是心有千千結,你怎麼收心呢?你老是回憶過去,阿彌陀佛來都沒有用。但是,你說難不難?你迴光返照,那人生如夢如幻,跟你沒有關係。所以,說難也可以,說它不難也可以。
所以,“不求自得”就是說,他求的是空性,其實佛陀給他的空性背後就是真如,就是在“開權顯實”!你把這個門開啟了,其實後面就是真如。就是說,佛陀本來給他三車,結果出去以後開來的是大白牛車,因為根本沒有三車,“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這叫不求自得。就是,我在修無常、無我的時候,我心裡想的是偏空的涅盤;結果佛陀告訴你,這個不是偏空的涅盤,這個就是真如本性裡面的即空這一塊,所以他是“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是這樣的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