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阿羅漢對於真空妙有的智慧不生好樂。
第二個,菩提心。菩提心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上求佛道,就是“淨佛國土”,就是建立一個清淨的國土。幹嘛呢?“成就眾生”,下化眾生。對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阿羅漢也是心不好樂。
為什麼你對於大乘的中道智慧跟大乘的菩提心不生好樂呢?世尊令我等修學四諦法門,而證得涅盤的空性;又者我等今天年已朽邁,於佛教化的大乘的無上菩提之法,不生一念的好樂之心。這個就說明,因為空性我已經很滿意了,再者我年紀也大了,所以我就等待涅盤的到來。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講到二乘的法執,為什麼他對大乘菩薩不生好樂?他說二乘人修四諦法,他產生那個出離心的力量,好像湍急的水流流向大海一樣。你看那個水,那個河流,快速的水流往大海衝的時候,你往上面丟東西,它只能夠快速地流到大海,它已經不可能回到陸地了。那種出離心已經堅固到這種程度。所以阿羅漢“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你說叫他從空出假,來到眾生修六度,他是不生好樂的。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菩提心跟慈悲心其實不太一樣。在大乘經典也講到說,其實阿羅漢是有慈悲心,他只是沒有菩提心。比方說佛在世的時候,那些阿羅漢們,佛陀要他到哪裡去弘法,叫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你們各領五百個弟子到哪一個地方去宣揚教化,他們都是去的。《阿含經》裡面,你遇到阿羅漢,你向他求助,他會為你說法。
那麼為什麼他慈悲心沒辦法變成菩提心呢?我們說明一下。慈悲心是被動的,是有條件的;菩提心是主動的,是不需要條件的,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看一件事情就看得出來慈悲心跟菩提心的差別:佛滅度以後的狀態。佛在世的時候,聲聞人、菩薩都代佛轉法輪,但是佛陀一滅度以後,情況改變了,尤其是阿羅漢的僧團。對僧團來說,佛陀的入滅那是一個非常大的震撼,因為佛在世的時候,大家都是以佛為師,僧團發生什麼事,請教佛陀就對了。佛陀一駕崩,就泰山崩墜,那所有石頭都不存在。所以阿羅漢都要入涅盤,搶先要入涅盤,他們覺得住世無益了。還好,迦葉尊者召開了羯磨法,用大乘的羯磨法的力量,就告訴阿羅漢,不準入涅盤,我們要結集經典,結集完再入涅盤。所以好不容易把這些五百阿羅漢給勉強留下來,做小乘的結集,五百結集。
同時阿難尊者跟文殊菩薩那些大菩薩也做了結集。菩薩弘揚佛法跟佛陀在不在是沒有關係的。菩薩是他有一個叫增上意樂,為諸眾生不請友。
所以,阿羅漢的慈悲心,在宗大師的意思就是,少了一個增上意樂,他缺乏一種使命感,就是“弘護正法,續佛慧命,捨我其誰”的使命感,所以他們只有慈悲心。不要說阿羅漢,包括諸天的天人,《大智度論》講到這件事,說色界、無色界的天人往下看三界的眾生在三惡道中受苦,他也感到不捨,但是他沒有下來度眾生。他只是內心感到不捨,他有慈悲心,但是他沒有行動力,就是沒有增上意樂。
所以很多人說,受菩薩戒差別在哪裡呢?反正我就是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你沒有受菩薩戒,你就沒有增上意樂,只是你很想要斷惡、修善、度眾生。但是,你受菩薩戒,就是我一定要斷惡、修善、度眾生!這兩個不同。所以聲聞人缺乏的就是一種大乘的傳承,就是增上意樂。
當然這個地方跟他的智慧有關係,因為他缺乏中道的智慧,他沒有把假觀規劃到他生命裡面來,他沒有把“真空妙有”這個妙有規劃到他的生命,他只是把空性當成他生命的追求。所以他對因緣法就抱著一種被動的配合:佛在世,我幫忙佛陀弘法;佛陀滅度,“如大象去象子隨”,那我們也跟著走了。是這麼一個情況。
這地方是說明迦葉尊者等四大弟子對於過去的菩薩道的看法。
子二、明今日慶得
那麼現在當然改變了。我們看子二的“明今日慶得”,現在聽完《法華經》以後,心態大大改變了。我們看經文。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一直到了法華會上,佛陀講〈方便品〉、講〈譬喻品〉以後,有一件事情對阿羅漢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就是佛陀親自為聲聞人——為舍利弗授成佛之記,所以“心甚歡喜,得未曾有”。
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他以為這一生跟因緣所生法已經沒有緣了。因緣所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