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52集《妙法蓮華經》(3 / 7)

小說:妙法蓮華經 作者:妙音0

講依法不依人,我們是依人又要依法。我舉一個例子。

很多的學者對佛教很多批判,蕅益大師跟印光大師對佛教有很多的開導,這兩個你怎麼判斷呢?當然沒辦法判斷,我們只能相信。你想相信誰?我們為什麼相信古德?因為古德是有修有證的,學者他是找資料的。所以我們是因為相信智者大師、相信蕅益大師,我們是先相信人,然後再接受他的法,一般是這樣子的。你說我相信佛,佛的境界太高了,所以我們先相信菩薩也可以,以菩薩為善知識。

總之,遇到甚深微妙法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謙卑,第二個皈依。這兩種情況,你就能夠聞大不謗。這是菩薩戒教我們的兩個方法,第一個自處無知,第二個仰推如來。

子二、約大慈門應為善人說 分二:醜一、明五雙善人可為宣說;醜二、總結可說之相

前面是約大悲門,約大悲門莫為惡人說。這以下是約大慈。就是說這個人大乘善根成熟了,那你應該要及時為他宣說,讓他增上。

醜一、明五雙善人可為宣說 分五:寅一、過現一對;寅二、上下一對;寅三、內外一對;寅四、自他一對;寅五、始終一對

這以下有五雙,明五雙善人。五雙就是有十種人,有十種情況是可以跟他說大乘妙法的。五雙等於分成五科。

寅一、過現一對

第一科,過現一對。看經文。

若有利根 智慧明瞭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過現一對,第一個是講現,現世的慧根。說這個人“若人利根”,具足大乘善根。怎麼知道呢?它有三個判斷點:第一個,“智慧明瞭”。他對於中道的實相有清楚的理解。第二個,“多聞強識”。他不但對中道實相,他對於唯識、中觀這種權法也能夠通達,他還廣學多聞。第三個,志求佛道。他有遠大的目標,菩提願。

這種人就是他今生栽培非常充足。智慧觀照力、誓願力,這個大乘佛法的兩大指標,一個智慧,一個志向,這兩個都具足。那這種人當然是你直接跟他講《法華經》,他一定會馬上信入的。就是今生的慧根深厚。

第二種人,他一開始可能因緣不具足,他可能親近的道場是一個做事的,做義工的,但是對他也可以講。為什麼呢?這個人雖然慧根不夠,但是信根具足。這個人過去生曾經親近過億百千佛,也不一定說一定是親近到正法,也可能像法,也可能末法,總之他過去生曾經學習過佛法。而且植諸善本,他對大乘善法栽培過善根的,而且這種善根深心堅固,這種信心特別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就是說這個人今生可能懂得不多,但是過去生有善根。

蕅益大師說,怎麼知道這個人過去有善根呢?“聞深妙法,歡喜信受。”

我就遇過這種人。我以前在紐西蘭上課,有一個人坐在前面,我講《彌陀要解》的理觀,我看他聽得很專注,下來以後我說,你聽得怎麼樣?他說他都聽不懂。他坐兩個小時,他說我聽得很高興,但是聽不懂。信根具足!他覺得這個法好,就是他這個人有信心沒有智慧,但是也可以,這種人也可以講。就是說,過去生有栽培善根,但今生栽培不夠,但是這種人他可以聞大不謗,也可以。今生善根栽培圓滿的那當然最好,或者說今生智慧栽培不夠,但過去生有栽培善根,而且善根堅固,也可以,這兩種人都可以。今生的慧根、過去的信根,其中一個都可以。

寅二、上下一對

我們看寅二的上下一對。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上下,就是這個人對上恭敬三寶,對下慈愍眾生,這個人是修福修慧的,也可以宣說。

先看對下,對下慈善。這個人對下特別精進。怎麼精進呢?“常修慈心。”這個人大悲心特別重。重到什麼程度呢?“不惜身命。”為了利益有情,乃至於可以犧牲生命,“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這悲心能夠重到這種情況,是可以宣說的。

看第二段。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前面是講對下,這講對上,對三寶。若人對三寶具足恭敬心,而且是“無有異心”,特別的虔誠專一,絕不動搖。第二個,“離諸凡愚,獨處山澤”。他不喜歡跟那些凡夫俗子一天到晚種種的戲論,所以他喜歡遠離憒鬧,好樂寂靜,來修學佛法。這種人“乃可為說”。

蕅益大師說這一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