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第52集《妙法蓮華經》(4 / 7)

小說:妙法蓮華經 作者:妙音0

是什麼呢?就是福慧一對。精進修慈表示這個人福德廣大,離諸凡愚表示這個人修學智慧精進。要麼修福,努力地修福,修到不惜身命,常修慈心;或者修慧,“若人恭敬,無有異心”等等。這種人福德、智慧,具足其中一個都可以宣說。

寅三、內外一對

看寅三的內外一對,看第一段。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舍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這個內外。內,內護戒行;外,外近善友。這個人他對外喜歡親近善知識。“又舍利弗,若見有人,舍惡知識。”有些朋友是整天跟你吃吃喝喝,談笑戲論,就是增長放逸、空過時光的這種人,你真的要修行,你要保持距離的。第二個,親近誰呢?親近同參道友。這個人經常可以跟你討論佛法,彼此互相地學習,我們可以依眾靠眾。所以他對朋友開始選擇,表示這個人已經有一種增上的心情了,這第一種,外求善友。

再看內。看經文。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第二種,他對於菩薩的戒法,特別十重——殺、盜、淫、妄、酒,說、毀、慳、瞋、謗,能夠持得清淨如明珠。菩薩戒能夠持得好,這個人基本上兩種功力是不錯的,一個觀照力,一個誓願力。他能夠有觀照力跟誓願力的加持,把十條戒持得很清淨,而且他不止持戒,志求大乘經典,對大乘佛法有好樂希求之心,如是之人,可為宣說。

這一對,內護戒行,外敬善友。蕅益大師說,他所要成就的就是增上慚愧,這兩種加起來就是增上慚愧。他有一種要追求增上的心,慚愧就是他經常能夠自我反省。這種人是可以宣說的。

寅四、自他一對

看寅四的自他一對。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這個自,就是成就自利的功德;他,就是化他。

這個人具足自利功德,是怎麼說呢?“若人無瞋”,他內心沒有瞋心。什麼叫沒有瞋心呢?“質直柔軟,常愍一切。”質直柔軟是很難了,一般正直的人就理直氣壯。所以菩薩戒讓我們理直氣柔,就是你可以站在正義這一塊,但是你要調柔善順。一個人能夠正直調柔,他的我空跟法空,他那種對法的執取一定很淡薄,尤其是那種法執一定很淡薄,所以他能夠既正直又調柔,經常能夠悲愍一切眾生。這第一個。第二個,“恭敬諸佛”,對三寶有恭敬皈依之心,經常禮拜、讚歎、供養。

這種人,他那個自利的功德可以說是又有慈悲又恭敬三寶,這種人是可以宣說的。

看利他。

復有佛子 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前面是講自利,這講利他。這個人是怎麼利他呢?“在大眾中,以清淨心”,就是不夾雜名利,完全是依止大悲利他的心,透過種種的善巧因緣,或者譬喻或者言辭來說法,使令眾生歡喜信受。

這個自他一對,蕅益大師說是一種悲智的修學。偏重自利的人,他追求的是一種智慧的增上;偏重利他的人,是偏重在下化眾生的慈悲。不管你偏重智慧,是智增上菩薩,還是偏重慈悲,是悲增上菩薩,都是菩薩種性,大乘善根都是具足的。當然,大乘善根我們前面說過,有些人偏重信仰,有些人偏重智慧,都沒關係,其中一個就可以了。你要麼信心具足,要麼慧根具足,都可以。

寅五、始終一對

最後看寅五的始終一對。

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始終一對等於是一個總結。始,就是修學佛法之始。什麼叫始呢?以恭敬請益為始,就是一開始恭敬請益。說“若有比丘,為一切智”,他追求的是一個圓滿的中道實相。他不是一味追求有相的業果或者無相的空性,偏空偏有都是不圓滿,他追求圓滿的一切智。他怎麼辦呢?“四方求法”,到處去求善知識,謙卑地求法。求到以後,“合掌頂受”,恭敬心受持不失;而且心中“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這個“乃至不受餘經一偈”,我們說明一下。在菩薩戒的意思,雖然菩薩要廣學,但它是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