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平等條約。在中俄東段和西段邊界,透過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中俄《伊犁條約》(1881年)及幾個勘界議定書,將15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併入了俄國版圖;在中俄中段邊界,19世紀末葉以來,沙俄政府除透過控制中東鐵路,進一步向中國內地擴充套件其勢力範圍外,還把當時屬於中國的外蒙古看作是自己擁有特殊利益的地區,策動外蒙古與中國分離,並武裝侵佔了外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1917年以後,中國曆屆政府曾就外蒙古問題與蘇俄、蘇聯政府反覆談判、交涉,至1946年1月5日國民黨政府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原中俄中段邊界大部分成為蒙蘇邊界。至此,在沙俄利用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對中國進行了近一個世紀的蠶食鯨吞之後,中俄之間7300餘公里的邊界基本確定下來。
俄國十月革命後,1919年7月25日,列寧的蘇俄政府發表了對華政策綱領性檔案〃第一次對華宣言〃。宣言中提出廢除的中俄條約僅指19世紀末至十月革命前夕沙皇政府單獨與中國政府訂立的###(1896年)、辛丑條約(1901年)和俄日簽訂的侵華條約〖ZW(〗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彙編(1917…192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頁。,並不包括19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訂立的不平等的中俄條約。1920年9月27日,蘇俄政府又發表了〃第二次對華宣言〃,明確宣佈〃以前俄國曆屆政府同中國訂立的一切條約全部無效,放棄以前奪取中國的一切領土〃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彙編(1917…192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頁。。從字面上看,這一次對待中俄歷史遺留問題的立場似乎較第一次宣言又前進了一步,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以後的中俄磋商和談判中,蘇方代表始終堅持維持舊的不平等的中俄界約的立場,只是在〃不堅持江左64屯歸俄國保有〃上表現出唯一的一次讓步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彙編(1917…192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頁。。1923年,蘇聯政府表示要以〃完全承認中國在其領土上的主權〃為重新簽訂條約的基礎,但這裡的〃領土〃指的只是中東鐵路沿線地區及中國政府向舊俄政府提供的租界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彙編(1917…192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頁。。面對中方代表提出的〃取消中國與舊俄帝政時代各約〃的要求,蘇方代表表示贊成,但其中有關中俄界務的應予除外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彙編(1917…192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頁。。1924年2…3月,中蘇兩國草簽解決中俄懸案大綱協定時,在中方提案和蘇方修正案中,有關廢止中俄條約一項,都註明是〃通商〃條約、公約等等,只是在正式簽訂的《協定草案》文字中刪去了〃通商〃二字;關於邊界一項仍同前議:將重行劃定彼此疆界,未劃定之前,維持現有疆界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彙編(1917…192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215、218頁。。在1924年3月的中蘇談判中,北洋政府要求立時廢棄舊約,而蘇方拒絕。蘇方代表認為,舊約對於兩國疆界極有關係,若即廢止,則疆界無所依據。提出:〃數百年來中俄所訂之條約何能一旦概行取消?〃只是同意在新約未訂以前,舊約中有違反1919、1920年兩次宣言精神及有損中國主權的概不實行。致使中方代表在給北洋政府國務會議的報告中指出:關於廢棄中俄舊約問題,蘇方代表〃態度甚為強硬,甚至於決裂而不肯讓步〃薛銜天等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彙編(1917…192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44、247、248、249頁。。這實際上即表明,蘇俄第二次對華宣言中廢除一切中俄舊約的宣告並未超過第一次對華宣言所提出的條約範圍,將中俄界約也納入廢止之列。1924年5月31日,中蘇正式簽訂了《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其廢止舊約與劃定疆界兩項均同於草案。此後至1926年,中蘇雙方舉行會談,商議重新劃界,訂立新約。囿於當時的歷史條件,談判無果而終。這樣,兩國疆界未能重新劃定,兩國平等新約未能簽訂,中蘇邊界問題作為歷史遺留問題,成為懸案保留下來,民國曆屆中國政府都沒有再正式提出這個問題。但是,蘇聯政府卻在20年代末至40年代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