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中國國內混亂之機,又超越沙俄時代不平等條約的規定和公認的國際法準則,在烏蘇里江和黑龍江地段,把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700多箇中國島嶼劃去600多個,面積達1000多平方公里;中蘇兩國還在1929年由於中東鐵路利益衝突的加劇,爆發過一次中東路戰爭。是年10月,蘇軍攻陷中國邊陲重地同江,11月,又猛攻札蘭諾爾和滿洲里,中國軍隊連連敗北。12月,南京政府與蘇聯政府簽署《中蘇伯力會議議定書》,幾乎全部採納了蘇方的意見。其後中東鐵路恢復原狀,蘇方停止了軍事行動並撤軍。中東路事件雖是此期中蘇邊境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衝突,但其緣起於中東鐵路問題,還不是中蘇雙方由邊界爭端而導致的邊界事件。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東北的侵略導致遠東國際關係發生重要變化,1932年12月中蘇恢復邦交。時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1945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締結的過程中,中蘇雙方雖在東北、外蒙、中東路等問題上發生重大分歧,但未涉及兩國邊界問題。總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雖然中蘇邊界呈現中俄界約線、兩國地圖線、實際控制線交錯並存的複雜狀態,但是邊境形勢尚屬穩定。
中蘇邊界問題的重新提出與邊界衝突的升級(1)
新中國成立以後,實行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政治、經濟、技術等各方面倚重蘇聯的支援和援助,為新中國的建設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和物質基礎。特別是1954年至1956年蘇共二十大前,蘇聯對華政策的基礎發生根本性轉變,開始糾正斯大林在蘇聯與新中國關係中的某些錯誤做法,基本解決了斯大林時期遺留的問題,使中國得以在平等的基礎上與蘇聯進行合作,中蘇關係愈益密切,中蘇邊界問題自然也被擱置。50年代末,中蘇兩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及對外戰略的方針政策上發生了全面的和根本的分歧,這種分歧造成中蘇在國家利益上的嚴重對立。赫魯曉夫為迫使中國就範採取了撤走技術專家、撕毀經濟合同等極端措施,先行邁出了破壞國家關係的第一步。此後,中蘇邊境糾紛隨之肇始,擱置了幾十年的邊界問題被重新提出。
1959年9月初,蘇聯外交部遠東司司長米哈伊爾·齊米亞寧為赫魯曉夫進行訪華而準備的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經濟和國際地位〃的長達30頁的絕密報告中談到:〃蘇共二十大後不久,中國展開了反對教條主義和被稱為'百花齊放'的運動〃,〃右派分子〃〃對蘇聯提出了大量的領土要求〃。齊米亞寧認為,〃很難確認在反右鬥爭中公開發表這一類言論的目的,即使考慮到我們的朋友們的戰術意圖也仍然不易理解〃。但他還是指出:〃儘管有過右派分子的叫囂,中國朋友卻從未在正式出版物中公開提出過所謂'對蘇聯的領土要求'〃馬克·克萊默:《蘇聯外交部對分裂前夕中蘇關係的估計》(TheSovietForeignMinistry'sAppraisalofSino…SovietRelationontheEveoftheSplit),〃冷戰在亞洲〃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6年1月)。。這是目前發現的蘇聯官方檔案中第一次對新中國在中蘇邊界問題上的態度的反映。儘管當時中蘇關係已趨向惡化,齊米亞寧對中國重提舊案也是滿腹疑團,但還是客觀地未將〃右派言論〃視為中國官方的態度。9月末,赫魯曉夫訪美后趕到北京參加新中國建國十週年慶祝活動。10月2日,在同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進行的長達7小時的會談中,赫魯曉夫就中印邊境事件對中國進行無理指責。周恩來則反駁說:你們領土問題處理得也不好,你想證實一下嗎?示意中蘇之間也有領土歸屬問題尚待解決。這是自〃中蘇蜜月〃以來中蘇兩國領導人在內部會談中最激烈的一次相互指責。邊界問題已經提到了中蘇關係的議事日程上。
1960年8月,蘇聯在中國新疆博孜艾格爾山口附近地區挑起了第一次邊境事件,1962年4月,又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區策動6萬餘中國公民越境逃往蘇聯,並於5月策動了伊寧暴亂事件。中蘇邊境地區的平靜和安寧從此不復存在。是年12月,赫魯曉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上講話,就中印邊界衝突攻擊中國說:蘇聯完全不認為印度想同中國打仗,中國單方面停火後撤當然很好,但是中國部隊當時不從原有陣地前進豈不更好?周琪文等編:《特殊而複雜的課題……共產國際、蘇聯和中國共產黨關係編年史(1919…1991)》,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