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2 / 4)

事物的內部”[72]。然而,在同一篇文章的後面幾頁上,他又採取了這樣的觀點:

“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過程變化,舊過程和舊矛盾消滅,新過程和新矛盾發生,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73]第一段話以一種鮮明的決定論立場為前提,而後一個陳述則表明了兩方面的思想:一方面,即使是從特殊矛盾中引申出來的“解決方法”,在理論上也與矛盾本身是分離的;另一方面,它有人們要“運用”適當的方法這種含義。其結果是,必須把這種陳述當作更接近於唯意志論的一種典型觀點來看待。*毛澤東試圖用“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透過內因而起作用”的觀點,來解決他的立場中明顯的矛盾。他還用樸實的,有時甚至是太通俗的例子說明他的觀點:“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74]

* 毛澤東在1955年的一個定義反映了這種類似的“唯意志論”觀點,他說:“打破平衡,尋求平衡,這就是辯證法。”《關於反對右傾保守的談話》(1955年12月6日)。Martin Glaber…man在他引起爭議的文章“ Mao as a Dialec…tician”[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第8期(1968年),102~107頁]中,認為毛澤東有關解決矛盾的觀點是“外在性的和操作性的”,因而使他與黑格爾的辯證法傳統相脫離。格拉貝曼的論點在其所涉及的範圍內是正確的,但是,他並沒有說明這種“外在性”和“操作性”在馬克思改造黑格爾思想模式的過程中所內含的程度。對那些雖然把注意力集中於列寧的理論而不是馬克思的理論,但並沒有放棄馬克思理論的革命行動者來說,沒有一定程度的操作性和外在性,他們會毫無作為。

把內因和外因的關係運用於社會和政治領域,就限定了人類活動的有效範圍:“經濟基礎發展到一定階段,舊的上層建築基本上不能再同它相適應。在這樣的時候,就必然要引起根本性質的變革。誰要抵抗這種變革,誰就會被歷史所拋棄。”[75]因此,“社會主義制度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一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管反動派怎樣企圖阻止歷史車輪的前進,革命或遲或早總會發生,並且將必然取得勝利。”[76]這些界限被作了如下的規定:“不合歷史要求的東西,一定垮掉,人為地維持不垮是不可能的。合乎歷史要求的東西,一定垮不了,人為地解散也是辦不到的。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大道理。”[77]

論 衝 突(18)

在從另外一面,即活動自由這一面看這一問題時,毛澤東在1962年概括了他的觀點:“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只有在認識必然的基礎上,人們才有自由的活動。這是自由和必然的辯證規律。”[78]總之,毛澤東在思想傾向上遵循馬克思的觀點,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人類實踐活動與自然力量衝突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高度評價人類活動的作用這個方向上,毛澤東開始與馬克思分道揚鑣的地方是:在毛澤東的思想發展中,他逐漸認識到,由於人們的失誤,也可能會顛倒歷史發展的程序。

毛澤東在闡明人類實踐活動對解決矛盾並進而促進發展的作用時,是清晰而詳盡的,這甚至遠比那些認為他的思想離開了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並從這一觀點批評毛澤東的思想的人所希望的,更具有系統性。當他討論與社會衝突有關的人的活動問題時,常使用這樣兩個術語———“解決”和“處理”。在使用“解決”這個術語時,他往往更傾向於用被動語態而不是主動語態———衝突是“被解決的”,但沒有具體說明解決的主體。他用“處理”衝突———我們也可以說“辦理”———這種說法時則顯然是主動語態。在討論處理矛盾的問題時,毛澤東詳盡闡述了四種在他看來極為重要的區別,他認為,在涉及特定場合的矛盾時,必須作出這種區別。第一,就是確定在既定的社會條件下,哪些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事實上處於相互矛盾之中;第二,就是他所謂的“主要的”(或支配的)和“非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之間的區別;第三,就是仔細分析出矛盾雙方哪個方面是主要的,哪個方面是次要的;第四,就是必須對他所提出的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作出區別。

在具體的時間和場合下,有關的社會衝突究竟是什麼?毛澤東和其他一些人用自然界的矛盾作為例證來闡述他們的觀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