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架,備用機是十六架,加起來是七十五架。而這個數量比中國的航空要少的多,中國的六艘航空母艦的載機數量是一致的,都是七十五架的常備機和十二架的備用機,加起來是八十七架。
日‘本的飛龍級航空母艦載機量之所以少一些,是因為他們沒有進行甲板繫留,1931年中日戰爭中日‘本海軍雖然也進行了甲板繫留的嘗試,但是戰後很快就是放棄了這一嘗試,理由很簡單,日‘本人的飛機原本就不多,連填滿現有的四艘航空母艦都勉強,一戰開戰後如果有了戰鬥損失,日‘本也知道自家飛機的生產能力比較差,很難補充的過來,所以乾脆就是放棄了甲板繫留,繼續選擇了把飛機裝進機庫裡的做法。
這主要是一個需不需要的問題,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日‘本的飛龍級航空母艦如果也學著中國海軍讓大量的飛機在甲板上風吹雨淋,他們也能夠裝上八十來架,但是他們沒那個必要啊。
而中國海軍則是不同,受限於海軍條約的限制,中國海軍現在就只能是六艘航空母艦了,所以中國海軍是想盡了辦法提高每一艘航空母艦的戰鬥力,一旦開戰的話是能裝多少是多少,要知道中國可是有著七個艦載機聯隊,能夠上艦的只有六個,平時裡還有一個空著呢。而日‘本飛機數量本身就不足,另外他們的航空母艦噸位也還很多,現在一共也就用了五萬多噸,還有四萬多噸的富餘呢。
日‘本歷盡一場的中日戰爭後,把重心都放在了航空母艦發展上來,不過航空母艦的戰鬥力也不是說有了航母和飛機就行了,實際上影響航空母艦戰鬥力的還有人員的訓練和大量的經驗。這航空母艦對於各國來說都還算是陌生玩意,大家都還處於摸索的階段,而這個摸索的階段裡中國走在了最前面,這用的久了,用的多了自然也就能夠發現越多的問題,也就能夠解決越多的問題,這種經驗積累是無法取巧的,日‘本的航空母艦要想取得和中國航空母艦一樣的戰鬥力,至少也需要十年的積累和磨練。
除了大力發展航空母艦外,日‘本海軍也是開工了一艘條約型戰列艦用來補充艦隊實力。
倫敦海軍條約,本意是用來限制各國海軍發展步伐的,但實際上並沒有起到應該有的作用,在條約簽訂後,各國的海軍發展步伐實際上還加快了許多,其中由以中日兩國海軍的發展更為注目。
而為了應對中日兩國海軍的威脅,美國海軍在三十年代初期也是透過了一系列的發展計劃,並且和日‘本海軍一樣,極為注重航空母艦的發展,反正美國人自己的航空母艦噸位也還很多,於是乎連線下水了兩艘的航空母艦。
就連歐洲的德國也是不敢落於人後,提出了一系列的海軍發展計劃,讓英國警惕不已,甚至要和德國簽訂海軍限制條約。
三十年代中期,各國都在各展神通進行著一場悄無聲息的軍備競賽,和一戰前的軍備競賽沸沸揚揚不同,三十年代中期的這場軍備競賽大家都是悄悄的進行,而那些普通人們還以為1929年到1934年的經濟危機已經過去,經濟好轉,世界和平。他們並不知道,這場世界範圍內的危機遠遠還沒有過去,之前各國所採用了一系列刺激性經濟政策雖然表面上刺激了經濟,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並沒有解決這場經濟危機。
歷史上經濟危機結束是什麼時候呢,是在希特勒挑起了歐洲大戰的時候。
第七百二十六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
1933年開始,各國的重心基本都是放在了經濟上面,儘管有著外交上的衝突和暗中的軍事新式裝備競爭,但是三十年代中期的各國基本政策還是相當一致的,那就是發展經濟。1929年開始的那場世界經濟危機給世界各國都帶去了嚴重的印象,哪怕是好幾年過去了,但是各國的多數國家還是沒有走出困境。
哪怕是在經濟危機中表現的一枝獨秀的中國也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經濟發展上,從1931年中日戰爭結束後,中國的軍費支出總數雖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佔據財政收入的比例卻是沒有增加多少,比之二十年代是大大降低。
不得不說中國這幾年取得的經濟成果是非常巨大的,經濟發展速度這幾年一直都是保持在百分十以上,而這些發展的增長量都是集中在工業部分,如果說1929年的時候中國還只是一個二流工業國的話,那麼經過了五六年的發展,到了1935年的時候,中國的工業經濟總量已經足以躋身一流強國的行列,這個過程中幾乎翻了一倍,而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大幅度的增長,和中國利用中央和地方財政大量進行基礎建設是分不開的,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