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部分(2 / 4)

小說:辛亥大軍閥 作者:換裁判

在天山號航空母艦建造期間,中國的航空技術或者說世界上的航空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37年…1940年之間,短短三年間各國的航空技術可以說用突飛猛進來形容也不為過,各種先進戰鬥機不斷湧現,幾乎短短兩三年內各國都是進入了全金屬單翼‘飛機的年代,飛機的重量,尤其是艦載機轟炸機的重量提升的非常快。

實際上從一戰時期開始,各國的軍用飛機就不斷朝著大型化、重型化發展,以中國海軍的戰鬥力系列為例子,1931年左右才大規模服役的艦載型F3戰鬥機的最大起飛重量不過兩噸,但是1936大規模服役的F4艦載型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三點五噸,而海軍去年才服役的最新式風冷式艦載戰鬥機F8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五點三噸,而海軍中已經進行首飛並還在試驗中的新一代艦載俯衝轟炸機的空重就是達到了六噸多,更不要說最大起飛重量了。

艦載機的重量和體形都在增大,對於空軍或者海軍岸基航空兵來說影響還不算大外,但是對於海軍艦載航空兵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問題了,艦載機重量和體積增加了,那就代表著需要更高的起飛速度,更長的起飛距離,需要更大的空間來容納這些艦載機以保證艦載機的數量。

其中提高的起飛速度和起飛距離對於現今的螺旋槳時代戰鬥機來說問題還不算大,透過加大發動機的功足以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體積的加大就不是那麼好解決的了,尤其是中國海軍的B10俯衝轟炸機服役的時候,比B6俯衝轟炸機大的體積讓當時的海軍航空兵費勁了心思安排各種搭載安排,甚至最後不惜犧牲了B10轟炸機的機翼強度,把機翼的摺疊長度加大。

即便如此,當海軍的各種艦載機體積相繼加大後,不可避免的導致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數量出現了下降,在F4戰鬥機和B10俯衝轟炸機剛服役的那會,中國海軍各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數量下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兩艘三十年代初服役的嵩山級航空母艦還好,還能夠保持在七十多架,但是二十年代初期服役的那四艘舊式航空母艦的載機數量竟然連六十架都達不到,直到後來透過對摺疊機翼技術進行大改進,把後續的F4以及B10等艦載機的摺疊機翼都加大了摺疊角度,然後摸索試驗各種放置、安排飛機位置等經驗,最後才把嵩山級航空母艦的載機數量提升到八十二架的數量,而四艘老舊一些的航空母艦也是提升到了七十二架,但是對比以前依舊有所下降。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固然是因為艦載機的體積變大,解決載機量的問題最好就是限制艦載機的體積,但是海軍方面也試圖尋找其他辦法來增載入機量,比如加大在甲板停放飛機的數量等,而加大甲板停放飛機的數量又會涉及到航空母艦甲板運作這一重大課題。

說起航空母艦的作戰要素中,拋開艦載機效能和航空母艦效能這些不提,對戰鬥力影響最大的實際上是飛行甲板排程,航空母艦上的甲板就那麼一點,不向陸地上那樣有著廣闊的空間可以使用,所以航空母艦上的甲板每一寸空間都是極為重要的,這一片小小的空間裡要提供飛機的起飛,還有降落等等,而一艘航空母艦的甲板排程是否流暢,就體現了一艘航空母艦的訓練水平和戰鬥力。

由於艦載機的體積和重量都極大的增加,以至於讓中國的六艘老式航空母艦和兩艘輕型航空母艦都是陷入了一種極為尷尬的狀態,因為艦載機的體積和重量肯定是越來越大的,而這八艘航空母艦受限於設計年代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力不從心。

這如果是放在和平時期,實際上也不是問題,因為這八艘航空母艦中的兩艘艦齡已經是超過了二十年,兩艘已經是十六年,實際上服役了這些久之後就差不多退居二線了,但是現在可是世界大戰期間,這些航空母艦哪怕再老舊那也是艦隊航空母艦,依舊是海軍的核心戰力。

要知道這加起來八艘航空母艦別看不如新服役的天山級航空母艦和青山級航空母艦那麼光鮮,但依舊是毫無爭議的中國航空母艦主力。

為了最大程度上的發揮這八艘航空母艦的戰鬥力,海軍內部的艦政司航空處提出了多個解決方案,包括改動升降機位置,增加升降機數量,擴大甲板面積,而這個時候陳敬雲也是非常恰當的出現,最後提出了利用斜角甲板同時進行起飛和降落作業的概念。

而這個概念一經提出就是得到了艦政司韓通林少將的追捧,並且立即提出了多種改裝計劃,預計把現有的航空母艦的甲板進行改裝,把直通甲板改裝為斜角甲板。

不過這種概念雖然很有創意,但是海軍內部卻是有些猶豫不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