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財富,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強國,甚至有膽量單挑歐洲其他國家,發動所謂神聖戰爭。
書案上的紙張,魏廣德不打算現在交給張居正他們,讓他們參與商討,他要等李成梁那邊的反饋。
看看李成梁這樣的沙場宿將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緬甸統治難題。
不管怎麼說,李成梁做了幾年的遼東總兵官,對安撫女真諸部辦法肯定很多。
就在魏廣德做好記錄,準備先收起來的時候,蘆布從外面進來,手裡還拿著一份文書。
他走到魏廣德書案對面,躬身小聲說道:“老爺,兵部譚大人派人送來一份文書,是直接交到我手裡,讓我交給你。”
“嗯?”
魏廣德愣了愣,伸手就從蘆布手裡接過那份文書。
這份文書應該說屬於兵部那邊的檔案,沒有透過司禮監登記再轉到內閣,那就不屬於正式上奏。
對於這樣的事兒,以往都是私下裡,幾個人當面說,可沒有出現遞過來文書卻不走正常流程的情況。
拿到手裡,魏廣德快速開啟翻看,隨即就明白過來。
手裡的文書是一份抄本,是戚繼光接任遼東總兵官後上的一份治理遼東的韜略。
對於遼東,戚繼光在瞭解遼東的情況後,覺得原本的分而治之的策略是對的,所以並沒有多話,而且他是總兵官,負責女真諸部的是遼東巡撫,他也就是管著怎麼打仗,自然也不會主動涉及其中。
即便遼東一直都是實行軍事管制,可在遼東最大的還是遼東巡撫。
他這份文書的主要內容,其實是明軍在抓獲王杲後,如何剿滅王杲殘部。
王杲雖然已經授首,可是王杲的兩個兒子還在,明軍大軍壓境的過程中,兩個兒子一個躲在察哈爾,另一個則銷聲匿跡,完全隱藏在遼東茫茫大山裡。
東北那邊地形複雜,除了大家熟悉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還有外興安嶺等等,此時嚴格說起來都算是在大明朝的控制之下。
因為這些地區居住的女真部族,原則上還是臣服於大明的,他們佔據的這些地方,自然也是大明的疆域。
而這次,戚繼光發回兵部的公文,就是他對如何處決王杲兩個兒子和殘部的想法。
王杲早就已經在京城被處決,時間過去這麼久,他留下的兩個兒子也都重新露頭,開始召集舊部打算東山再起。
不管怎麼說,王杲家族也算是女真部族裡的望族,原先明軍剿滅古勒寨後,也對其他幾處城寨進行了圍剿,不過明軍到達的時候,王杲殘部許多人已經逃進山林躲藏起來,明軍之後的成果並不大。
現在王杲之子阿臺和阿海已經冒出頭來,阿臺回到了被明軍一把火燒掉的古勒城,而阿海則去了沙濟城,重新豎起了大旗。
在遼東,現在意見已經分成了兩派,一是應該趁王杲殘部羽翼未豐時儘快剿滅,斬草除根,二就是戚繼光的打算,那就是放任阿臺和阿海,等他們糾集舊部以後再出手。
同時,留下阿臺和阿海,還可以趁機查明女真各部中有多少人還和王杲私底下有勾結,以便於朝廷接下來一網打盡。
戚繼光就是支援第二條派系的,而他壓著不發兵圍剿,自然免不得受到對方派系的攻擊。
這段時間裡,遼東軍政官員因為這件事兒吵得不可開交,遼東巡撫張學顏也遲遲拿不定主意。
戚繼光是見識過文官厲害的,筆如刀可不是誇張。
想想當初還在剿倭的俞大猷,可不就因為某些人傳言他通倭,直接從浙江總兵官的位置被人拿下。
要不是俞大猷福大命大,京城有人保他,現在墳頭草都三尺高了。
說俞大猷通倭,那時候的浙江,除了那幾位,誰都不會相信,因為有俞大猷在,倭寇在浙江根本不敢造次。
因為有前車之鑑,所以這次面對和文官的紛爭,戚繼光第一時間選擇先向兵部上報此事。
顯然,他是支援第二條意見的,而遼東的文官,從督糧道到御史,大多支援第一條,要求儘快剿滅王杲殘部,不留絲毫隱含。
這或許又是遼東一次小小的文武之爭吧。
戚繼光為了保險,把分歧捅到兵部來了,等待兵部的指示。
到時候,有了兵部背書,不管選擇哪一條,事後都不會有麻煩找到他身上。
完全沒有自主的權利,這或許就是明朝武將的悲哀,一切只能看文官老爺的意思行事,而不能純粹從軍事角度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