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看完文書,略做思考就問道:“兵部的人在外面等著嗎?”
“是的,那書吏是譚尚書房裡的,還在宮外候著。”
蘆布小聲說道。
拿出一張票擬的紙條,魏廣德提筆在上面寫上“將在外”三個字,就放下筆,拿起紙條輕輕吹了幾口氣,讓上面水跡快些幹。
之後,才把紙條對摺交到蘆布手裡,吩咐道:“拿去,讓他交給譚尚書。”
“是。”
蘆布答應一聲,拿著紙條就轉身出門。
魏廣德把文書和自己先前所寫的記錄收好,放進旁邊一個放私人物品的盒子裡。
他選擇支援戚繼光,雖然這段歷史是全新的,魏廣德也不確定這麼做對還是錯,但是他選擇支援他。
戚繼光早在遼東戰事結束後,就向京城傳遞過訊息,那就是古勒城和王杲身邊的隨行人員,已經全部誅殺乾淨,沒有留下一個活口。
那些沒有死在遼東的女真人,也在京城被處決,是真的一個不留。
對歷史白痴魏廣德來說,在他眼中,那個後來在遼東叱吒風雲的努爾哈赤應該已經是死了。
努爾哈赤死了,李成梁也離開了遼東,女真的崛起就變得完全不可能重現。
不過針對女真的削弱計劃,大明依舊還是要進行,絕對不能再出現王杲那樣強大到敢於對抗朝廷的勢力。
也因此,利用王杲之子阿臺和阿海,讓他們為大明朝找出女真部族中反對朝廷的部族來,在魏廣德看來比擊殺他們更加有利。
誰會相信阿臺和阿海對明廷的恨意,只要是他們經常聯絡的人,魏廣德相信八九不離十,就是女真部族中反對朝廷的餘孽。
所以,把圍剿他們的權利給戚繼光,由他判斷出手圍剿的時機,在魏廣德看來才是最好的選擇。
收拾好心情,魏廣德重新開始處理奏疏,這些才是他的公務,是他必須儘快處理的。
福建月港外海,三條大福船在風帆的推動下,快速向著港口駛來,此時站在福船高臺上,已經可以遠遠看到大陸的輪廓。
“快到了,看到陸地了。”
船樓上,負責瞭望的船員衝著
甲板上的船員聽到上面的喊聲,不少人激動的跑到船頭,眺望著前方。
船頭上,一面日月旗迎風飄揚。
大明並沒有國旗,所有出月港的船隻都會領到一面“日月旗”,算是大明國號的象形版。
是的,中國古代通常都是國號,便於文字記載,而忽略了國旗。
而寫上國號的旗幟,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國旗,只不過沒什麼講究,所以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國旗。
國旗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歐洲,第一面被承認的正式國旗據說是丹麥國旗,出現在1219年。
傳說在這一年,丹麥國王發兵征伐愛沙尼亞,在一場陷入困境的戰鬥中,一面帶著白色十字圖案的紅布出現在丹麥人手裡,不知誰說只要跟隨這面旗幟,他們就能取得勝利。
以這面旗幟為前導,丹麥軍隊不可思議的取得戰爭勝利,於是這塊布被認為是聖物帶回丹麥。
丹麥人認為它擁有神力,所以白色十字紅布成為丹麥的象徵,帶領丹麥人前進。
而在此以前的歐洲國家,使用的都是印有家族徽章的旗幟。
月港來往的夷人船隻帶來了他們的國旗,所以福建官府才製作了這種旗幟作為明船的標識。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