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因為非常混亂,一會兒是三佛齊,一會兒是滿刺加,一會兒又是滿者伯夷,還有淡目蘇丹國,甚至還提到什麼巴章國,魏廣德是完全被繞暈在裡面了。
顯然,此時的東南亞,主要就是印尼和馬來這兩個島國,在這百年時間裡政權變化非常快,完全可以理解成屬於戰國時期。
至於大明南洋水師的實力,俞大猷信中只是略有提到,因為歸納成一句話就是實力不足,暫時還不能南下。
俞大猷見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戰船,所以有清晰的認識。
此時和他們海戰,除了靠著數量堆出勝利,別無他法。
這樣的戰術,是俞大猷不需要的,他現在正在督促船工設計西式戰船,可以在側舷佈置大量火炮那種。
當然,俞大猷也說了他們在開發東番島過程中,和一股海盜遭遇的事兒,據說海盜首領叫林鳳。
明軍奪佔了林鳳在東番島上的老巢,只是因為準備不足,讓林鳳帶著幾十條船跑掉了,現在不知去向的訊息。
對此,魏廣德並未多看一眼,一股海盜而已。
只是他不知道,林鳳這股海盜的存在,讓南洋水師終於有了下南洋的藉口。
之後幾日,魏廣德在京城已經是該幹什麼幹什麼,但是俞大猷送來的訊息,不足以影響大明對南洋的政策。
但是,因為舊港再次出現在魏廣德腦海裡,他忽然也意識到另一個問題,似乎是伴隨大明朝從建立到滅亡都沒有能夠很好解決的麻煩,那就是開礦制度。
明朝的礦山開採,其實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兒,畢竟中國已經有上千年開礦的歷史,不管是宋朝還是元朝,其實開礦都一直沒有斷絕,本不應該出現什麼問題。
可惜,明太祖朱元璋不同,他認為應該實行禁礦政策。
明朝立國之初就將農耕視為皇朝的根本,認為開礦會破壞農耕。
因為礦產的利潤高於耕作,所以在利益的驅使下會有大量人口湧向這個行業,太祖認為這會導致農耕被荒廢。
其次,明朝時期的礦業和現今的礦業最大不同在於,安全性非常低,礦難風險遠高於現今,所以當時從事礦業的人普遍被視為豁出性命的亡命之徒。
這樣的人聚集在一起為了維護利益必然會抱團抵抗朝廷的管理、封禁,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應該說,朱元璋的看法並沒有錯,但是卻狹隘了點,畢竟礦產開發其實也是利國利民的一件大事兒,不能只看到壞處而忽視了好處。
勾起魏廣德想到開礦,就是因為阻斷明英宗派出水師下西洋的原因沿海府縣出現大面積騷亂事件。
開礦,在古代是一項利潤非常高的商業活動,可以說一本萬利也不為過。
不過在明廷,卻是禁止開礦,這是自太祖定下的規矩。
但是明英宗為了解決朝廷財政問題,他決定要恢復開礦,因為礦禁以後,大明明顯出現物資短缺的情況。
恢復開礦,不僅可以解決朝廷和民間對礦產品的需求,更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解決財政不足的問題。
明英宗是這麼想的,更是這麼做的。
這個時候,大明朝還在開採的礦山都是官礦,但是民間也有私礦存在。
明英宗下旨開礦,因為開礦是為了解決朝廷財政問題,所以開採的礦產主要是貴金屬礦產,以金銀銅為主。
這些礦山主要分佈在浙江,福建以及江西等省份,其中又以銀礦居多。
明英宗在位的明朝中期,由於農業以及手工業的發展,朝廷發行的寶鈔和銅錢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交易需求,因此白銀逐漸成為貿易中的價值尺度,在社會上被普遍使用。
而白銀的廣泛使用,也讓明英宗時期的明廷解除了對於白銀使用的限制。
白銀的廣泛使用,讓白銀的價值不斷攀升,朝廷也開始將銀礦視為利益所在,為此下達了禁令,禁止任何個人私自盜採銀礦。
因為利益可觀,自然財帛動人心,許多人鋌而走險選擇進入禁礦區盜採,朝廷的禁令不僅沒有阻止民間私礦的發展,反而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由於採礦對於人力的需求比較高,因此這些採礦隊伍規模都不小,一般都能達到五六百人,而且還有武器防身,這讓這些盜採隊伍有了起義的基礎。
而引領他們反抗的是浙江人葉宗留,在正統七年的時候,他和王能、鄭祥以及蒼大頭等人聚集了千餘人進入仙霞嶺山區開採銀礦。
而且當時的礦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