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狀況十分糟糕,經常發生大規模的塌陷,因此也被稱為“陷人坑“。
但即使這樣明朝政府還是想盡辦法封鎖這一地區,對這些農民的開採進行阻撓。
葉宗留認識到開礦並不能維持這些礦工的生計,於是提倡發起武裝暴動來解決社會貧富不均的問題。
他們在正統十年舉行起義,明廷立即派遣周圍官軍前往剿匪,葉宗留只得帶領起義軍將士們轉移到處州,雲和等地,一面繼續開礦,一面積蓄力量。
在正統十二年的時候,葉宗留再次起兵,攻下了政和縣城,之後又先後佔領了福建境內的浦城,建陽,建寧等地,控制了三省的交通。
葉宗留領導的礦工起義持續時間較長,但是由於他們沒有明確的目標,起義軍的將士只是為了謀求生存,沒有更加遠大的政治理想,因此不可避免的走向失敗。
但是由此起頭,各地礦工起義的情況卻如雨後春筍般爆發。
其實,這些起義,更多的還是為了抵抗官軍的抓捕。
當時的福建地區由於經常爆發小規模的礦工起義,因此各鄉居民組織起了小規模的武裝部隊來進行防衛工作,鄧茂七以及其弟弟鄧茂八都是當地的武裝組織首領。
他們號召當地的農民不向地主繳納冬牲,並且要求地主親自到田間收取地租,這自然引起了地主的不滿,地主們便向知縣告狀,知縣派出巡檢來抓捕鄧茂七,但是他們被鄧茂七擊敗,鄧茂七於是也發動起義。
正統年間就接連爆發葉宗留、鄧茂七起義,而且影響巨大,其實本身也反映出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存在嚴重缺陷。
要知道,明英宗時期可是明朝的前期,國力還處於蒸蒸日上的情況下,百姓就因為各種原因造反起義。
此後成化朝、嘉靖朝,均為解決財政困境而復開礦,但是都因為礦工騷擾而再次禁絕。
正統和成化年間的開礦到禁礦因為時間原因,魏廣德不知道其中的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可嘉靖朝的情況他還是知道一些的。
嘉靖朝開礦,因為是官礦,所以礦工的生活非常糟糕,官府是以徭役的形式徵發農民服役,根本就不管他們的死活。
這樣的環境下,他們不造反就是沒活路。
也因為他們造反,怕麻煩的嘉靖皇帝選擇果斷關閉了礦山。
給礦工一定保障,想想就好了,礦監們為了獲得利益,可不會真執行下去。
魏廣德對大明官員的德性,還是非常瞭解的,不能指望他們。
就在魏廣德思考大明的礦制改革的時候,錦衣衛那邊關於南洋的訊息也終於送回來了。
只能說錦衣衛才是真正搞情報的,至少他們弄清楚了舊港宣慰司在正統年間被滿者伯夷佔領。
之後這片土地又經過了淡目蘇丹國的統治,而現在的統治者則是巴章王國,淡目蘇丹國原來的一個領主,趁著淡目蘇丹國內亂的機會崛起。
這筆賬該怎麼算?
如果現在那裡還是很滿者伯夷的話,大明發兵是順理成章的事兒,畢竟當初他們侵佔了大明的領土。
可是現在統治者都換了兩茬,即便舊港依舊有大量華人聚居,那又如何?
大明的水師抵達那裡,還能得到他們的支援嗎?
師出有名,現在這個“名”字,深深的攔住了魏廣德。
“繼續向南洋各地發展,搞清楚那裡的局勢,特別是漢人的態度。”
魏廣德只能這麼吩咐劉守有,讓他繼續關注此事。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