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願……
接著,一些具有革命思想的進步學生,如袁痴等人,主張驅逐校長劉志遠。但是,也有一些學生不同意,提出保校長。這樣,學生中分成了兩派,他們之間發生了相當尖銳的矛盾。此次學潮從1923年3月一直鬧到6月。開始時春暖花開,一轉眼,夏天悄然而至。
省教育司被迫免除了劉志遠的校長職務。但是,袁痴等進步學生還是被校方開除了。
三師學潮逐漸平息下來,學校又恢復了往日的秩序。一場學潮,給孤僻、自卑的黃克誠很大的震撼。黃克誠是被卷人這場群眾性鬥爭中的。當時,同學們分成趕校長和保校長兩派,黃克誠採取了旁觀的態度。雖然劉志遠平時頑固守舊,慣用封建專制手段壓制學生,在學生中不得人心,理該驅逐。但是,“君子群而不黨”的觀念還是在黃克誠的頭腦中佔了上風,所以黃克誠兩派都未介入。
不過,黃克誠還是從中受到啟發。後來他回憶說:雖然當時我還不能理解這場鬥爭的意義,但那些為首的學生們不畏強暴。奮不顧身的鬥爭精神,使我由哀地欽佩。事後我曾問自己:是什麼力量驅使袁痴他們那樣勇敢忘我地去進行鬥爭?為什麼我就沒有這種力量?仲夏,生長的季節。
黃克誠經歷了三個多月的學潮之後,開始變了。
他自覺主動地參加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活動:抵制日貨,援助工人罷工,反基督教,……每一次運動中,都有了一個戴著近視眼鏡、身材瘦高的青年學生的身影。
他開始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各種書刊報章的海洋中,他從中發現了許多重大問題。他發覺,不僅是他一個人苦於沒有出路,整個中華民族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軍閥混戰,土匪橫行,災民遍地,外國列強肆意蹂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