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轟炸機,24架遠端戰鬥機,12架大型加油機,還有搭乘訪問團成員的十多架運輸機,這可不是個小機群,至少要騰出一個空軍基地來為這些美國飛機服務,而一般的國家根本就不願意這麼做,因為這與艦隊訪問不一樣,大部分國家都有大型港口,而且受訪問的港口一般都是軍民兩用的,所以接納一支艦隊沒有多大的問題,但是能夠接納這些飛機的只能是空軍基地,而不可能在民用機場上進行吧。所以,除了那些與美國關係特別好的國家之外,根本就沒有哪個國家願意開放自己的空軍基地,畢竟那是高度敏感的軍事設施!
美國人透過了一個月的外交努力,最終才讓5箇中立國家同意為這些飛機提供停留的機場,最終接納美國訪問團的國家還沒有超過20個!這與中國海軍艦隊出訪的規模比起來確實小了很多,但是美國的飛機仍然準時起飛了。這是一次龐大的環球飛行。近百架飛機在2個月的時間內訪問了18個國家的24處空軍基地,飛行了12萬公里。但是美國人這次訪問的外交意義並不大,因為這對加強美國的同盟軍事聯絡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只是讓那些鐵桿盟友更加堅定了與美國同盟的決心,因為他們看到了美國空軍強大的打擊力量!
歐洲人的做法更為直接,即與眾多原同盟國簽定了更為直接的同盟條約,以加強自己同盟系統的穩定。當然,這更大程度上是歐洲對這些國家的安全保證,比如歐洲與巴西的同盟條約中就增加了一條,即巴西在有正當理由對外作戰的時候,歐洲有義務幫助巴西作戰,至少應該提供一切的常規軍事援助。相對來講,歐洲人的行動所收到的效益還更好一點,因為這確實鞏固了巴基斯坦戰爭之後的歐洲同盟體系,避免了同盟體系的瓦解,讓歐洲仍然能夠獲得足夠的國際支援,並且透過廣泛的軍事合作來加強民間合作與國家之間的交流。可以說,歐洲人採取了更務實的辦法,這點比美國人要精明多了。
不難看出,歐美的軍事外交行動在很大的性質上,仍然是採取的保守的方式來鞏固自己原有的同盟體系,而不是擴張。這點與中國的作法完全不一樣,中國不但在繼續鞏固自己的同體系,而且還主動進行了擴張,將大量原本處於中立地帶的國家拉到了自己這一邊來,至少讓這些國家同意改善與中國的關係,為中國提供更多的支援。因此,整個國際社會的鬥爭之中,中國牢牢的掌握著主動權,而歐美因為巴基斯坦戰爭的失敗所導致的國內經濟萎縮,國際威望降低等後果,只能讓他們採取保守的防禦措施,而且就算是片面的防禦,也顯得力不從心,因為有一些原本是歐美同盟體系內的國家已經開始動搖了!
對於歐美採取的回應措施,中國沒有過分的關注,因為現在主動權掌握在中國的手中,歐美只能跟隨中國的行動來制訂下一步的外交軍事政策,而中國肯定會將軍備競賽的範圍繼續擴大,透過不斷的使用新的挑戰辦法來拖垮歐美,打壓歐美,最終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中國所採取的第二步行動就是進行重點外交,目標直指那些原本是歐美同盟體系內的,但是已經開始動搖的國家,而中國選擇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原本是中國的盟國,而且是同盟國第一批成員國,但是中國在第六次中東戰爭之後改變了外交策略,以穩固的戰略退縮代替了原先的戰略擴張政策,而哥倫比亞因為地處南美洲北面,對美國的意義極為重要,美國一直在想辦法顛覆哥倫比亞的親華政權,而中國此時已經無力也無心在南美洲維持一個龐大的勢力範圍,所以中國從哥倫比亞退了出來,並且將南美洲的勢力範圍縮小到了阿根廷,秘魯與智利一線,而不再執行擴張政策了。因此,哥倫比亞親華政權很快就被美國暗中支援的反對派發動軍事政變給推翻了,而其親華政府也流亡到了中國。
當時中國放棄哥倫比亞是迫不得已的做法,但是為了限制美國在南美洲的進一步擴張行動,中國並沒有完全的放棄在哥倫比亞的行動。雖然其軍政府得到了美國等國家的承認,但是中國以及同盟國體系內的國家都只承認流亡的哥倫比亞合法政府。而中國透過設在秘魯的軍事基地,開始為哥倫比亞境內的游擊隊提供支援,並且重點加強了在哥倫比亞的特種戰投入,很長一段時期內,哥倫比亞都是中國特種部隊活動的主要地點。而哥倫比亞連年不斷的戰亂,並沒有讓美國人獲得一點好處,也沒有將這裡建設成美國人想象中的反攻南美大陸的前進基地。最終,反而因為哥倫比亞國內局勢的動盪,軍政府無力控制除了大城市之外的鄉村地區,哥倫比亞的毒品生產業又抬頭了,並且在2075年左右成為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