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追問下,G終於又做了一次更深刻的表白:
原來在她母親過世前兩年,她因不聽母親的勸告而著涼了,後來病情惡化,被診斷為早期肺結核,在醫師的建議下,父母遂帶她到歐洲去尋求更進一步的醫療。然而就在他們抵達英國後不久,就發生了母親死亡的不幸事件。
至此終於真相大白,G在心裡覺得母親若不到英國,就不會患急病而死,而母親之所以會到英國去,完全是因為自己的關係。如果當初自己聽從母親的勸告而多穿衣服,就不會發生爾後的不幸事件。
她的畏懼教堂鐘聲,可以說就是這種深沉的內疚所引起的。
解析:
這也是一個畏懼性精神官能症的病例。G女士對教堂鐘聲的畏懼啟始於15歲時的一次心理創傷經驗,歷時25年仍然揮之不去,可見那次創傷對她而言是多麼的執拗與慘痛。
傳統的精神分析學家認為,畏懼乃是對性與攻擊等本能衝動的潛抑。但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與本能無關的心理創傷事件,也可能在心理防衛下產生對某種物體、情境或活動的畏懼。G女士難以面對的是“母親的死都是我的錯”此一內疚,在英國那些天的經歷令她一思及就感到焦慮、悲痛,在意識層面,她成功地壓制了創傷經驗的“全程”(目前她已很少再想起那些往事),而且成功地將“全部”(整個事件)轉移到“區域性”(教堂鐘聲)上頭,並加以迴避。但在她對教堂高塔及鐘聲的莫明恐懼中,仍隱藏了她潛意識裡的悲痛記憶與內疚,只是這種悲痛與內疚被“隔離”開來而已。
怕貓的女人
當她四歲時,父親在她面前將一隻貓活活溺死在水桶裡,這種景象讓她感到非常害怕,此後即和貓有了難解之緣。
一個已婚的37歲婦女,個性外向,善於社交,有很多朋友,但也很照顧家庭,以家庭為榮。她惟一的毛病就是怕貓。
她對兩個小孩所養的各種小動物,譬如天竺鼠、烏龜、小鳥等,都很喜歡,但就是不喜歡貓,不僅不喜歡,而且是怕得要命,一看到貓或想到貓,就會感到緊張、焦慮,驚惶得不知所措。
雖然明知貓沒有什麼好怕的,但總是擔心突然出現的貓會不意跳到她身上,抓她、咬她。自己也明知道不太可能發生這種事,但就是揮不去這個念頭,一想起來就忍不住會全身發毛。因為怕遇到貓,所以她走路時總是靠著人行道近馬路的那一側,以免人行道內側的住宅或圍牆上突然竄出貓來,晚上更是不敢單獨一個人外出。如果知道某人家裡養貓,她就避免踏入那個人的家裡。
不只怕貓,她也怕像貓一樣的皮毛製品,在大眾交通工具上,旁邊的乘客若穿毛皮大衣,她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而避得遠遠的。最後,連書本上的貓圖片,或電視上出現貓的鏡頭,也讓她全身起雞皮疙瘩。
最近幾個月來,她對貓的恐懼感似乎有增無減,生活裡充滿了貓的陰影,任何突然出現的影子或聲響,都被她解釋成是貓在作怪,晚上也經常作有關貓的惡夢,而早上醒來的第一個念頭是:我今天會遇到幾隻貓?
她丈夫很關心她的這種懼貓症,但也無能為力。因為症狀持續惡化,已嚴重干擾到她的日常生活,所以在丈夫的陪同下,到醫院接受心理治療。
在心理治療師的訊問下,她說自有記憶以來,就一直怕貓。最早可以回溯到她四歲時,父親在她面前將一隻貓活活溺死在水桶裡,這種景象讓她感到非常害怕。接下來的記憶是,她伸開兩腿坐在一張桌子上,一隻貓就在地板上來回踱步;然後是自己站在屋子的大門外哭泣尖叫,好像是看到一隻貓。
14歲時,她父母也許是為了給她取暖,將一張毛皮鋪在她的床上,當她發現時,即害怕得發出歇斯底里似的尖叫。18歲時,又有一隻貓突然跑進她的臥室,她也是嚇得渾身發抖,連忙躲開。
結婚後,她變得更加怕貓,主動迴避各種可能遇見貓的情境。在差不多十年間,她就藉著這種策略生活,但最近因情況日漸惡化,而不得不尋求醫療幫助。
解析:
這也是一個“畏懼性精神官能症”的病例,在症狀的發展上,和前面那位懼船症的單身女郎頗為類似。
與精神分析互立山頭的行為主義認為,畏懼性精神官能症是來自患者過去的“制約與迴避學習”。相應於弗洛伊德的“小漢斯”,兩位心理學家華森()及雷勒(R。 Rayner)也在1920年發表了一個“小亞伯特”(little Albert)的個案:
小亞伯特是一個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