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城在項羽的一把大火下早已是斷壁殘垣,蕭何受命修築長安城。
為了顯示新王朝的氣象萬千,蕭何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一改節儉之風將宮殿修得雄偉壯麗,並且取名長樂,未央,也叫東宮西宮,寓意永遠快樂。
工程完工的時候,蕭何很得意地請來劉邦驗收,不想一向大方無度的劉邦竟然大發雷霆道:天下長年與匈奴作戰,成敗還未知,為什麼把宮殿修得如此壯麗呢?(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
稍微地分析一下這句話,你就會更加明白,為什麼劉邦能掃滅群雄一統江山了!
從他個人的成長經歷的來看,很難把劉邦稱之為好人,年輕的時候,坑蒙拐騙吃喝嫖賭偷雞摸狗的事情,他沒少幹過,危急關頭,他甚至可以將親人子女一腳踹開。這麼一個人,卻能令天下歸心,榮登九五之尊,似乎再一次應證了壞人未必有壞報的道理,如果你是有神論者,推論下去,那麼你得絕望了,天子乃老天的兒子,俗話說有其子必有其父,看著天子的德性,就能推斷他老爸的德性,最終你會得到一個令人發顫的結論,上帝或者神仙不是好人,換句更有哲學味道的話可以這麼來說,上帝是邪惡的或者上帝是萬惡之源。
姑且不管上面的推斷是否周密,結論是否有意義,但你千萬不要在宗教人士面前擺譜,否則本人亦不能保證他們不會動用板磚之類的武器來捍衛他們的信仰。當然,這句話不是本人的專利,因為有很多人說出過類似的話,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尼采。
尼采先生說道:上帝死了。對於此種言論,有人發顫,有人怒罵,有人嘲笑,在尼采為自己的發現喋喋不休的時候,人們忍無可忍,只能代表上帝回敬尼采先生道:你瘋了!
不論尼采先生是真瘋還是假瘋,我們都管不著,尼采的話提供給我們一個分析的視角。這個視角,在武俠大師金庸的小說裡也反覆地被使用。
這個視角便是人性並無絕對好絕對壞,擬人化的上帝如此,皇帝也如此。劉邦作為皇帝,起義前沒幹過幾件好事,起義後好事幹過壞事也幹過,他不是個好人,但他未必不能做個好皇帝。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始終認同歷史評價要多於道德評價的。
所謂歷史人物,是指對歷史具有推動作用的人物,既然是歷史人物,那就不能是普通的人物,她不能是大街上賣菜的大媽,不能是走街串巷吆喝磨剪刀的大叔,如果哪天他們躺在殯儀館開追悼會的時候,說他們這一生為了拉動內需不辭辛苦,為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昌盛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恐怕追悼會要開成笑林大會,他們的家屬就得問候寫悼詞的人和他的祖宗了。那麼反過來,在給歷史人物開追悼會的時候,說他偷過幾只雞,逛過幾次窯子,殺了幾個小嘍囉,造了幾間茅草屋,踹了幾次小孩等等之類的雞毛蒜皮又關乎道德品質的事情,恐怕黑框裡的人會氣得吐血晚上就要出來問候了。
所以朱元璋他數次將大明帝國的官員幾乎清理乾淨,他有過不少令人髮指的殺戮行為,但不可否認他是個好皇帝。所以清朝道光皇帝經常穿著縫補過的舊龍袍上朝,甚至在後宮養些家禽來貼補私用,貌似節儉為民道德水平高,但不可否認他是個不好的皇帝。
僅以好壞來評判一個皇帝會比較片面。劉邦這個人,有流氓習氣,壞毛病不少,但工作做得紮實,稱之為有道明君並不為過。
在劉邦的任期內,老百姓窮是窮了點,那也是因為底子薄,不能怪他劉老三,老百姓的日子卻在慢慢的變好,這與劉邦的治國思想息息相關。
一說到思想統治,大多數人頭腦中肯定蹦出一個慈眉善目,有著大家風範,穿著飄逸的漢服的老頭形象……孔夫子孔老先生。這位老先生在他生存的年代並不得志,到了秦代他的弟子差點被滅門,漢初時也並未佔主流,直到劉邦的重孫子(漢武帝)當政時代,儒家學說才在政府的大力推廣之中迅速地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思想主流。
劉邦對儒術向來是不怎麼感冒的,而且還很討厭,所以騎在儒生頭上,拿著儒生帽子撒尿的事他沒少幹過,後來在叔孫通的努力下他對儒生的態度才稍微有點改變。這種情形下,若要他採用儒術治國那就好比天方夜譚。既然擯棄了儒術,又不採用秦朝的完全法治,那用什麼統治術呢?最終,劉邦和他的團隊選擇了以‘道’為核心的黃老之術來治理天下,黃老之術主張清靜無為,與民休息,輕徭薄賦。
所謂黃老之術,源自於道家,形成於戰國中期,流行於齊國的稷下學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