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1 / 4)

小說:漢朝舊事 作者:九十八度

婁敬深知劉邦的心理,劉邦以前是草民一個,穿的也是粗布麻衣,自己這身平民百姓的服飾反倒能勾起他的親切感。

虞將軍在朝會上忐忑不安的向劉邦引見自己的老鄉,劉邦心想朝廷正是用人之際,見見無妨。

婁敬進入巍峨的朝堂,滿朝文武頓時齊唰唰的把目光望向了他。

只見婁敬毫無膽怯之色,反倒不慌不忙的向劉邦跪拜山呼萬歲。

堂下可是婁敬嗎?

婁敬回道:正是。

你有什麼諫言說與寡人聽聽?

婁敬立起身子,不緊不慢的問道:陛下都洛陽,是想要與周室相比麼?

然!

婁敬面露微笑:陛下與周室取天下的方法不同,怎能效法周室定都洛陽?

婁敬故意頓了頓,朝堂上一時議論紛紛,劉邦也是有點不解。婁敬繼續說道:周室的祖先,從後謖封邰開始,經過十幾世的累積,到文王,武王的時候,天下歸心,所以才能取代殷商。到成王即位,周公輔政,才開始營造洛陽都城。而陛下從一介布衣,經過大戰七十,小戰四十,登上帝位,想要與成王,康王相比,恐怕還不是時候吧。陛下若要長治久安,最好定都關中,秦地被山阻河,有四大要塞,如果一旦有變,百萬大軍可以馬上集結啊,就算嶢函以東全亂了,陛下也能保有關中的天府之國啊!

這裡只是大致概括他的意思,若有興趣,可以看看他當時的言論,實在是說得非常精彩。

婁敬侃侃而談,以其三寸不爛之舌,細緻的分析都關中的好處,說得可謂滴水不漏。

劉邦聽婁敬這麼一說,勾起了自從登基以來一直縈繞在他心中的問題:如何才能保證大漢王朝長治久安?如何才能保住皇帝的權力?

他會把餘生奉獻給保住權力的事業!在他的心中,現在看問題的標準很明確,凡是有利於鞏固權力的事情就是對的,就要去做;凡是有利於大漢王朝的延續的事情就是對的,也要去做。

既然定都關係大漢王朝的延續,那麼就是大事,就得討論。

他將這個話題拋給滿朝文武:大家議議吧。

群臣們大多是楚地人,當然希望都城離家鄉近一點,紛紛反對婁敬的說法,甚至旗幟鮮明的嚷嚷道:誰去關中跟誰急?

劉邦環視群臣,知道這些人都不是議事做決策的主,問他們也是白問。劉邦見張良並未說話,於是問道:軍師,你有什麼看法?

張良答道:洛陽太小了,田地單薄,容易四面受敵,關中左有嶢函,右有隴蜀,北有胡地,南有巴蜀,阻三面而守,一面制諸侯。諸侯安分,可用渭河漕運天下,諸侯不安分,大軍順流直下。這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啊,婁敬的話是對的!

有了大漢朝第一謀士在旁邊幫話,婁敬的說法頓時迎來一片贊同聲。

劉邦當朝作出了決策,定都長安,擇日在廢墟上重建宮殿,婁敬被拜為郎中,郎官分兩類,一類是負責宮殿門戶守衛的,另一類是專門提建議的議郎,有時也打打雜,特殊時候充當使臣的官。婁敬做的是議郎,雖然只是‘比三百石’的小官,月薪是185錢,可謂俸祿微薄,雖然官階低俸祿薄,但議郎的好處在於可以經常出現在皇帝面前,長久下去,與皇帝大臣混個臉熟,而且跟衛士不同,他們可以經常在皇帝面前說話,向皇帝提意見,這樣一來,只要稍微有點才能,就很容易被皇帝發現,議郎官小,但前途不可謂不遠大。同時,婁敬被賜姓劉,號奉春君。

如果現在要來評說婁敬的這個建言,意義並不大,而且正確性還有待論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一個王朝的興衰榮辱,都城在哪裡不是關鍵,關鍵在於吏治好壞,政府無能,貪官汙吏橫行,就算把都城修得固若金湯,也照樣得滅亡。秦朝在長安

也沒活多長,而後世很多強盛的王朝也沒定都關中。

婁敬以一言升官,顯示了劉邦唯才是舉的雅量,在以後這成為大漢王朝的一項國策,學名叫“徵辟”,以後會講到。其實,劉邦努力尋找的答案就已經在他的行動中了,只要有真才實學的人能不斷的補充到國家的統治階層中,才有長治久安的基礎。而一旦這條道路被堵死了,那麼再高的城牆,再多的軍隊,再先進的武器,都無法改變滅亡的命運。

套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治國什麼最重要?

答曰:人才!。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55章:黃老思想

遷都的事情定了下來,咸陽也獲得了新的名字—長安。當年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