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3 / 4)

小說:漢朝舊事 作者:九十八度

其核心為道家思想,兼雜法、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的一種治國之道,傳說為黃帝和老子所創,傳說而已,不必當真。百家爭鳴時,各派在學宮裡開壇辯政,道家某些無名士子以極其認真的態度列席聽講,最後博採眾長,湊合成一家之言,為了推動該思想的傳播,信奉者們特地搬出黃帝和老子來嚇人。

先秦以來,各門各派,觀點鮮明,涇渭分明,黃老學派明顯打破了這個界限。

黃老學派主張治國在於‘無為而治,與民生息’,同時又主張‘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 ‘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也應‘務德化民,恢弘禮義’。

你也可以這樣認為,黃老之術是道家的現實版,升級版,所以要了解黃老學派,還得了解道家,要了解道家,必然要了解老子。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非常的出名,他的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有人統計,他老先生的手筆《道德經》是僅次於《聖經》被最多語言翻譯的作品。老子不僅現在出名,在他那時代也很出名,向他求教的人絡繹不絕,著名的孔老夫子就曾經二度上門求教。

老子喜歡騎著青牛遊歷,史載他的頭頂上經常會出現祥雲,他到哪裡,哪裡的風氣就會為之一變。

在不斷的遊歷中,老子結合自己的所學,經常悟出一些非凡的道理來。

比如他在外野炊煮鮮魚湯改善生活的時候,發現烹煮時湯攪動的越少,魚湯就越鮮美,然後老子發揮其無限的想象力,嘴裡蹦出‘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名句。他見著潺潺流動的溪水,他想到,‘上善若水’,見著長長短短的樹木,高矮胖瘦的人們,老子又想到了辯證法。到了某個村莊,老子住了一段時間,他啥也沒幹,那裡民風卻因他的到來變得非常樸素,於是,老子感慨道,‘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當然,老子的‘無為’並不是指大家都不幹活,閒著吃乾飯,而是指不要無事生非,無中生有。在他看來,天下紛爭不止,全因為諸侯們心存私慾,挑動干戈,無事生非。老百姓生活困苦,全在於官府政策繁多,擾民過甚。因此,國家要想安寧無事,人們要想生活幸福,就必須人人‘無為’,以無為來應付有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官府一定要杜絕搗糨糊的可恥行徑,只有那樣國家才能長久。

老子在不斷的思索和遊歷中,終於探索到了哲學上最高深最神秘的本源。他把它稱之為‘道’,道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用他老人家的話說,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妙之又妙,眾妙之門’。

道這個稀罕物,是不同尋常的,它無影無蹤,無處不在,看不見,摸不著,沒人見過它的真面目,但它卻時時刻刻存在,時時刻刻在發揮作用。用今天的名詞來解釋應該叫規律,或叫上帝之手(跟足球比賽沒關係),愛因斯坦喜歡稱它為上帝置骰子。

有了‘道’這個玄乎的東西,很多東西就可以自圓其說了,於是,很多別的學說也開始藉助‘道’來闡述自己的理念,比如儒家也有道,不過具體一點叫天道王道,法家也有道,人家叫主道(君主之道)等等。

道既然這麼大能耐,什麼都能解釋,什麼都能做,即可以治民又可以治國,那怎麼就沒有哪個君主會採用道家思想來治國呢?

其實,這也怪不得那些不識貨的君主,還得怪老子。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小國寡民的社會,在這種社會,君主要清心寡慾,官府要限制功能,老百姓顧著自己就可以了,而且君主不能讓老百姓變聰明,最好能讓老百姓老死不相往來。

這樣的政治學說,恐怕只有等到共產主義統一全世界後才有市場,在戰國大爭之世,國家之間打得不可開交,這樣的無為之術根本行不通,那些君主要麼當它是科幻小說,要麼馬上將它扔進火坑裡燒掉。

這樣看來,道家豈不沒得混了?老子活著的時候有官做衣食無憂,活的好好的,他雖然死了很多年,但還有一堆信奉者,總要混口飯吃。沒辦法了,他們意識到不能坐著等死,學說只有改進來迎合統治者,才能有前途。

那時候,各國變法,法家弟子過得特別滋潤,道家的某些弟子們眼饞極了,於是,翻開道德經來看,發現有這麼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革命派弟子頓時眼中一亮,原來祖師爺說過要用法啊。他們從中得到啟示,主張‘道生法’。這個口子一開,再融會貫通,各家各派的亮點,都可以整合過來。

整合是整合了,但眼前又擺著一個很大的難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