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數量龐大的訂單,這使得羅賓終日忙於出入於各大百貨公司經理室大門,跟他們簽訂合約。
因為訂貨的的公司多了,羅賓的皮鞋工場逐漸擴大起來,3 年之後,他已經擁有18 間規模龐大的皮鞋工場了。
不久危機又出現了,當皮鞋工場一多起來,做皮鞋的技工便顯得供不應求了。最令羅賓頭疼的情形是別的皮鞋工場儘可能地把工資提高,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便羅賓出重資,也難以把其他工場的工人拉出來。缺乏工人對羅賓來說是一道致命的難關。因為他接到了不少訂單,即無法給買主及時供貨,而這將意味著他得賠償鉅額的違約損失。
羅賓憂心忡忡。
他又召集18 家皮鞋工場的工人召開了一次會議。他始終相信,集思廣益,可以解決一切棘手的問題。
羅賓把沒有工人可僱用的難題訴諸大家,要求大家各盡其力地尋找解決途徑,並且重新宣佈了以前那個動腦筋有獎的辦法。
會場一片沉默,與會者都陷入思考之中,搜尋枯腸想辦法。
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小工舉起右手請求發言,羅賓嘉許之後,他站起來怯生生地說:
“羅賓先生,我以為僱請不到工人無關緊要,我們可用機器在來製造皮鞋。”
羅賓還來不及表示意見,就有人嘲笑那個小工:
“孩子,用什麼機器來造鞋呀?你是不是可以造一種這樣的機器呢?”
那小工窘得滿面通紅,惴惴不安地坐了下去。
羅賓卻走到他身邊,請他站起來,然後挽著他的手走到主席臺上,朗聲說道:
“諸位,這孩子沒有說錯,雖然他還沒有造出一種造皮鞋的機器,但他這個辦法卻很重要,大有用處,只要我們圍繞這個概念想辦法,問題定會迎刃而解。”
“我們永遠不能安於現狀,思維不要侷限於一定的桎梏中,這才是我們永遠能夠不斷創新的動力。現在,我宣告這個孩子可獲得500 美元的獎金。”
經過四個多月的研究和實驗,羅賓的皮鞋工場的大量工作就已被機器取而代之了。
羅賓·維勒的名字,在美國商業界,就如一盞耀眼的明燈,他的成功,與他時時保持銳意創新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創意,是經營者通向富有的捷徑,企業家的高低優劣之分也往往因此面產生。
茫茫商海,千帆競渡,但只有那些有獨闢蹊徑的開拓精神的水手,才能迅速抵達彼岸。
四、創新需要
拿破崙·希爾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一位年邁的鄉村醫生駕著馬車到了一個小鎮,把他馬拴好之後,悄悄地鑽進一家藥店,和一位年輕店員商談一樁秘密生意。
一個多小時後,店員跟著醫生走近馬車,帶回一個老式大銅壺,店員經過一番檢查後,掏出一卷鈔票遞給老醫生,這500 美金是年輕店員的全部積蓄。
老醫生便給店員一張寫好配方的小紙條。小紙條的價值究竟有多大,老醫生自己不清楚,這個奇妙配方將創造多少大的奇蹟,年輕店員也無太多把握。
後來,店員遇到了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他請她品嚐了銅壺中的飲料後,姑娘讚不絕口,再後來,這位姑娘成了年輕店員的妻子。更重要的是,他們一起用那位老醫生的配方生產飲料,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這種飲料就是當今風靡全世界的可口可樂。
那位年輕店員的舉措就是一種:商業直覺。
皮爾·卡丹第一次展出各式成衣時,人們就像在參加一次真正的葬禮,皮爾·卡丹被指責為倒行逆施。結果,他被僱主聯合會除了名。不過,數年之後,當他重返這個組織時,他的地位提高了。從大學裡直接聘請時裝模特兒,使人們更加了解他的服裝,確保了他的成功。
1959 年,皮爾·卡丹異想天開,舉辦了一次借貸展銷,這一個極其超常的舉動,使他遭到失敗。服裝業的保護性組織時裝行會對他的舉動萬分震驚,因而再次將他拋棄。可他在痛定思痛後,又東山再起,不到三四年功夫,居然被這個組織請去任主席。
就這樣,皮爾·卡丹的帝國規模越來越大,不僅有男裝、童裝、手套、圍巾、挎包、鞋和帽,而且還有手錶、眼鏡、打火機、化妝品。並且向國外擴張,首先在歐洲、美洲和日本得到了許可證。1968 年,他又轉向傢俱設計,後來又醉心於烹調,並且他成了世界上擁有自己銀行的時裝家。
“卡丹帝國”從時裝起家,30 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