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3 / 4)

,也都說了出來。

經過一陣唇槍舌劍之後,霍利斯與賴特不歡而散。霍利斯幾天後就退休了,但是,調查委員會並沒有放過他,他們提交了一份調查報告,其中有一份指控名單,上面赫然寫著霍利斯的名字。

一年以後,軍情五局專門為霍利斯的事情召開了一次會議,霍利斯的繼任者瓊斯公開表態,拒絕繼續進行挖掘“鼴鼠”的行動,理由就是萬一造出一些冤假錯案,秘密情報局將損失慘重。

1969年,霍利斯又被召回安全域性接受審訊,這位倔強的老頭堅決不承認自己是蘇聯間諜。四年後,霍利斯帶著尚未洗清的罪名死去了。

1976年,賴特也從軍情五局退休了,調查“鼴鼠”的行動接近了尾聲。在移居澳大利亞後,賴特開始撰寫自己的回憶錄。《抓間諜者》一書於10年後面世,書中的霍利斯儼然是一位蘇聯間諜的形象。

當時,有一位名叫查普曼·平徹的記者也加入了指控霍利斯的行列。在賴特的幫助下,他先後出版了《他們的行動是背叛》、《機密度太高,時間太長》和《叛國者》等著作,在這些書中,霍利斯都被查普曼·平徹說成是蘇聯間諜。結果又鬧得滿城風雨,英國朝野上下一時沸沸揚揚。

那麼,霍利斯究竟是不是蘇聯間諜?是不是英國情報機構中隱藏最大而且是最深的“鼴鼠”?這個問題直到1985年終於有了答案。

1985年9月,一名重量級的克格勃間諜——克格勃駐倫敦情報站站長奧列格·戈爾季耶夫斯基叛逃到了英國。在接受軍情五局的審訊時,英方要求戈爾季耶夫斯基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霍利斯是否是蘇聯間諜,戈爾季耶夫斯基的回答是否定的。

戈爾季耶夫斯基的回答,終於使霍利斯的身份有了一個明確的結論。

第五十五章 克格勃情報站長叛逃到英國

克格勃駐倫敦情報站站長奧列格·戈爾季耶夫斯基的逃亡,完全是由於信仰的原因。

1938年,奧列格·戈爾季耶夫斯基出生於蘇聯,父親是一名老布林什維克,曾經在蘇聯情報機構任職。戈爾季耶夫斯基從小的理想是當一名外交家。但是,當他順利進入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之後,卻加入了克格勃。畢業後,他先後在莫斯科、丹麥工作過。

1968年蘇聯出兵入侵捷克,“布拉格之春”粉碎了很多人的社會主義夢想,戈爾季耶夫斯基的信仰也開始動搖。他不能相信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竟然粗暴地干涉別的國家,但他又不能否認眼前那鐵的事實。他的思想不知不覺發生了變化。

五年後,正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工作的戈爾季耶夫斯基讀了著名間諜菲爾比的傳記,他對這個人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他託人找到菲爾比本人,求證書中的東西。可是菲爾比讀完那本傳記後對戈爾季耶夫斯基說,千萬別相信那些書上的東西。知情人都知道,菲爾比因為信仰社會主義逃到蘇聯之後,卻受到了冷遇。菲爾比的現身說法,成了戈爾季耶夫斯基後來逃亡西方的精神啟蒙。

1974年,戈爾季耶夫斯基決定為英國人工作,他與英國秘密情報局取得聯絡後,主動向秘密情報局提供了有關克格勃在北歐國家活動的情況。他的舉動讓英國情報機構喜出望外。由於追查“鼴鼠”一事,英國情報機構已經被搞得聲名狼藉,戈爾季耶夫斯基的投靠,讓他們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

1982年,戈爾季耶夫斯基來到倫敦蘇聯駐英國大使館工作。這時他的公開身份是大使館的一名外交官,其實就是克格勃駐倫敦情報站站長,這為他的“雙重間諜”工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他利用外交官的身份和英國情報機構多方接觸。為了掩人耳目,他還定期編寫有關英國政治問題的情報資料,向莫斯科的克格勃總部彙報,同時為自己撈取更多的信任。在此期間,戈爾季耶夫斯基還向英國情報機構提供了一份情報,將那個一直同自己秘密聯絡的英國情報官邁克爾·貝塔尼出賣了,幫助英國安全域性挖出了一個隱藏在內部的大“鼴鼠”。

1985年5月17日,戈爾季耶夫斯基被一份密電召回了莫斯科。他把妻小留在了倫敦,在倫敦布魯克林機場上了前往蘇聯的航班。一路上,戈爾季耶夫斯基忐忑不安,覺得此去凶多吉少。

果然,一到莫斯科,一名邊防檢查員就仔細地檢視了戈爾季耶夫斯基的護照,檢查完了就立刻打了一個電話,不知對什麼人說:“戈爾季耶夫斯基已經回來了。”

戈爾季耶夫斯基一看就知道出事了。邊防檢查員在向什麼人報告,說自己回來了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