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賴特想,那個“埃利”也許現在還在英國,甚至就在安全域性工作。如果是這樣,這個與蘇聯有著千絲萬縷聯絡的“埃利”就是一個最危險的人物。
為了找出“埃利”,賴特不厭其煩地詢問每一個叛逃到英國的蘇聯間諜,也不止一次地找過那個古曾科,但是都一無所獲。賴特並沒有灰心,透過細緻的詢問後,選擇了一個新偵破方向,把目標對準了安全域性專門保管檔案的F處,因為只有那裡的工作人員可以查閱到最機密的檔案檔案。但是經過一番調查之後,他並沒有發現F處的那些工作人員與蘇聯人有什麼勾結。
這時,一個大膽的念頭在賴特的腦海中閃過——保管檔案的人沒有問題,那麼,有權調閱檔案的人呢?就這樣,賴特最後竟把懷疑的矛頭指向了自己的頂頭上司——時任安全域性局長霍利斯。
賴特此時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痛苦、矛盾又害怕。如果安全域性局長真的是蘇聯間諜,那麼,英國就真的是無任何秘密可言了。
但是,賴特不願意就此罷手。他想,既然已經抓到了“鼴鼠”的尾巴,就要將他揪出來。透過調查,賴特進一步發現,當年處理古曾科的官員就是現任局長霍利斯,是他親自去審訊古曾科的。正是在這次審訊結束之後,人們才從霍利斯口中知道了有關“原子能間諜網”以及藏在軍情五局內部的“埃利”的秘密。當時,擔任安全域性D處的處長利德爾對“埃利”非常感興趣,他對“埃利”作出了各種各樣的推測,準備一查到底,但是都被霍利斯壓下了。賴特有些費解,霍利斯為什麼那麼做呢?
不久,政府通訊部破譯的蘇聯間諜的電報又為賴特提供了重要的線索。1945年9月,古曾科叛逃後,通訊總部曾經截獲了一份內務部發給倫敦情報站站長克羅托夫的電報,電報上說加拿大的蘇聯情報機構遇到了麻煩。不過電報說得非常委婉,語氣平和,但是,克羅托夫收到電報後馬上就將自己的聯絡次數降到最低了。
賴特查閱了菲爾比的檔案。哈羅德·金·菲爾比,英國情報機關的一名高階要員,也是克格勃最成功的一名間諜,他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條件,為蘇聯提供了大量重要情報。1963年,他由於身份暴露出逃蘇聯。
透過調查,賴特發現,就在1945年9月18日,菲爾比收到了一封來自加拿大的電報,就是有關“埃利”的內容。第二天,倫敦還給莫斯科發過一封加急電報,這與菲爾比發的電報電波頻率一致,因此可以斷定是菲爾比發的。賴特查閱了莫斯科的回電,上面寫著就菲爾比關於他們在加拿大事務的材料與加拿大情報局商量一下,並且確認了菲爾比的訊息是準確的。
蘇聯間諜總部對菲爾比竟然不放心,這說明了什麼?那就是說,蘇聯克格勃在一直監視著加拿大的間諜機構,並且確實有一個“埃利”存在。
賴特又調來沃爾科夫的檔案。這位蘇聯駐土耳其領事館的官員曾經主動與英國聯絡,為英國情報機構提供線索。他曾經說過英國外交部內部有兩名間諜,情報部門有五名間諜,其中一名領導著反情報部門。那名領導,人們一致認為是菲爾比,可是賴特卻推斷是霍利斯!
賴特聯絡起了以前霍利斯更多的疑點。1953年,英國海軍情報局準備策反蘇聯駐日大使館的拉斯特沃羅夫。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之後,拉斯特沃羅夫終於心動,但是他卻要求去澳大利亞而不是英國,他說秘密情報局是一個被蘇聯滲透的地方,若是到那裡,會自身難保,海軍情報局同意了他的要求。沒想到,一場大風雪使飛機的行程發生了改變,臨時飛往新加坡,而不是澳大利亞。拉斯特沃羅夫驚恐萬狀,跳下飛機,跑進了美國大使館。他解釋說,自己的一個朋友曾經說要叛逃,當他到莫斯科後,就有兩個偽裝成秘密情報局的人找他,他的朋友被槍決了。
賴特翻閱拉斯特沃羅夫的檔案,發現負責此案的還是霍利斯。
賴特來到牛津大學,查閱霍利斯的檔案。霍利斯曾經是牛津大學的學生,但沒有拿到學位。那麼霍利斯又曾經與誰混在一塊呢?賴特發現,其中有左翼分子克勞德·科伯恩,這是一個同共產國際交往密切的傢伙。那麼,霍利斯會不會受到他的影響呢?
1965年6月17日,賴特接到霍利斯的電話,說是要見他。賴特剛走進門就發現,霍利斯正滿臉笑容地在門口等著他。二人剛剛寒暄了幾句,霍利斯突然臉色一變,厲聲質問賴特,為什麼懷疑他是內奸?
賴特不知所措,最後決定實話實說。他詳細地說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從朗斯戴爾到古曾科,還有其中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