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3 / 4)

榮,日關格。”由巢氏提出的“二便俱不通為關格”的概念,一直沿用到北宋。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提出了通便利竅開關的方法,倡導應用大黃、芒硝、烏梅、桑白皮、芍藥、杏仁、麻仁等藥治療關格。宋·王懷隱《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二》提出溫補與瀉下同用,創立了吳茱萸散。金·李杲《蘭室秘藏·小便淋閉門》指出關格的病機為邪熱所致,並以渴與不渴來辨識病之在氣、在血。明·王肯堂《證治準繩·關格》提出了著名的“治主當緩,治客當急”的治療原則,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明·徐彥純《玉機微義·淋門》提出關格“但治下焦可愈”,並用滋腎通關丸進行治療。明·李梃在《醫學入門·關格證治》中則提出了關格的一些具體治法,其日:“中虛者,補中益氣湯加檳榔以升降之。中虛痰盛者,六君子湯去術,加柏子仁及麝少許。虛甚吐利不得者,既濟丸。”此外,清·喻昌《醫門法律·關格門》提出了治中焦為主的原則。清·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驗方妙用》提出“急宜通竅開閉,利溺逐毒”的原則,對關格的治療均具有指導意義。

根據關格的臨床表現,西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腎衰竭終末期均屬於本病範圍。

【病因病機】

關格多是水腫、淋證、癃閉等病證在感受外邪、飲食不節、勞倦太過等因素作用下,或失治誤治,使其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導致脾腎衰憊,氣化不利,溼濁毒邪瀰漫三焦而產生。

一、病因

1。久病傷腎

因水腫、淋證、癃閉等病證久治不愈,逐漸發展,導致脾腎衰敗,氣化不利,水溼內停,日久化濁、化瘀、化毒,成為關格發病的主因。

2。外邪侵襲

在脾腎衰敗、溼濁毒邪內盛的基礎上,又感受風、寒、溼、熱等外邪,進一步加重內盛之邪,產生關格。如金·李杲《蘭室秘藏·小便淋閉門》雲:“關無出之謂,皆邪熱為病也。”

3。飲食所傷

因飲食不節,飢飽失調,過食鹹味及油膩厚味,進一步損傷脾氣,導致關格。如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癃閉附關格》雲:“有脾經溼熱,清氣鬱滯,而濁氣不降者。……有脾氣虛弱,通調失宜者。”

4。勞欲過度

因勞倦、縱慾太過,進一步耗傷脾腎之氣,形成關格。正如明·張景嶽《景嶽全書·雜證謨》指出:“總由酒色傷腎,情慾傷精,以致陽不守舍,故脈浮氣露,亢極如此,此則真陽敗竭,元海無根,是誠亢龍有悔之象,最危之候也。”

二、病機

關格的基本病機為脾腎衰憊,氣化不利,溼濁毒邪內蘊三焦。多因水腫、淋證、癃閉等病證久治不愈,或失治誤治,脾腎虛衰,氣化不利,水溼內停,日久化濁、化瘀、化毒。在此基礎上,或感受風、寒、溼、熱之邪,或飲食不節、勞欲過度進一步損傷正氣,囂張病邪。脾腎之氣衰敗,溼濁瘀毒瀰漫三焦,極易犯胃、阻腎,導致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形成關格。

關格的病理因素為溼濁、瘀毒。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以脾腎陰陽衰憊為本,溼濁毒邪內盛為標。病位在脾(胃)、腎(膀胱),尤以腎為關鍵,涉及肺、肝、心多髒。因脾主運化水溼,升清降濁,腎主氣化開闔,二者在氣血津液的化生、執行和代謝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倘若脾腎衰憊,氣血不生,日久氣血陰陽俱損。水溼不化,水溼內停,日久化濁、化瘀、化毒,壅滯三焦,上下阻隔不通。閉阻上焦,凌心射肺則心悸、喘脫;閉阻中焦,犯胃則嘔吐;閉阻下焦,動肝則見眩暈、抽搐、中風,腎關不開,則小便全無。

本證若救治不及時,或救治不當,正衰邪實,陽衰陰竭,極易產生喘脫、昏僕、中風等險惡之證,甚至陰陽離決,危及生命。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嘔吐及小便不通為關格的主症,但須先有小便不通,而後出現嘔吐,方可診斷為關格。

2。病程中可出現神疲乏力,腰膝痠痛,頭暈,頭痛,嚴重者伴喘促、抽搐甚至譫語、昏迷。

3。一般起病較緩慢,多有水腫、淋證、癃閉等病史。

二、病證鑑別

1。關格與癃閉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或閉塞不通,但關格常由水腫、淋證、癃閉等經久不愈發展而來,是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的病證,常伴有面板瘙癢,口中尿味,四肢搐搦,甚或昏迷等症狀。而癃閉不伴有嘔吐,部分病人有水蓄膀胱之證候,以此可鑑別。但癃閉進一步惡化,可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