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2 / 4)

下病上治,欲降先升。中醫認為小便的排洩,除與腎的氣化有關外,尚與肺的通調、脾的轉輸有關。當急性尿瀦留,小便涓滴不下時,常可在原方基礎上稍加開宣肺氣、升提中氣之桔梗、杏仁、紫菀、升麻、柴胡等,此為下病上治,提壺揭蓋,升清降濁之法。除了內服藥外,應用取嚏法也是取其旨意。

【醫案舉隅】

劉某,女,50歲。初診日期:1971年4月12日。

因腸梗阻手術已4日,小便點滴不通,經抗炎、針灸及內服五苓散、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仍不見效,每日依靠導尿,故邀陸老會診。

診查見患者小便點滴不通,小腹脹滿,口苦咽乾,煩渴引飲,舌紅少津,舌根苔黃膩,脈沉數。

治以滋腎陰、清溼熱、助氣化為主。

處方:黃柏12g,知母12g,肉桂5g,地膚子9g,百合30g,沙參18g,丹皮9g,白茅根30g。

服上方藥2劑,小便已通,尿量不多,但不需導尿。上方加木通9g,2劑後小便通暢,遂瘥。

編者按:本例患者因腸梗阻手術出現小便點滴不通之症,當屬“癃閉”範疇。因溼熱蘊結膀胱,故小便點滴不通;溼熱互結,膀胱氣化不利,故小腹脹滿;溼熱內盛,故口苦咽於;熱盛傷陰,津不上承,故口渴引飲;舌紅少津,苔根黃膩,脈沉數,皆為溼熱內盛,灼傷陰津之象。脈證合參,乃溼熱蘊結下焦,灼傷腎陰,膀胱氣化失司之故。治當滋養腎陰,清利溼熱,方選滋腎通關丸加味。方中知母、黃柏清相火,相火得清則使膀胱免受炎灼;肉桂溫補腎元,鼓舞膀胱氣化;地膚子、白茅根清溼熱,利小便;百合、沙參滋水之上源;因術後故加丹皮涼血活血化瘀。

(張小萍,陳明人主編。中醫內科醫案精選。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1)

【古代文獻精選】

《丹溪心法·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氣虛,用參、芪、升麻等,先服後吐,或參、芪藥中探吐之;血虛,四物湯,先服後吐,或芎歸湯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後吐;若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通、香附探吐之。”

《景嶽全書·癃閉》:“凡癃閉之證……惟是氣閉之證,則尤為危候,然氣閉之義有二焉:有氣實而閉者,有氣虛而閉者……今凡病氣虛而閉者,必以真陽下竭,元海無根,水火不交,陰陽否隔,所以氣自氣而氣不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氣不化水則水腑枯竭者有之,水蓄不行則浸漬腐敗者有之。氣既不能化,而欲強為通利,果能行乎?陰中已無陽,而再用苦寒之劑能無甚乎?理本甚明,何知之者不多見也。至若氣實而閉者,不過肝強氣逆移礙膀胱,或破其氣,或通其滯,或提其陷,而壅者自無不去,此治實者無難,而治虛者必得其化,為不易也。”

《謝映廬醫案·癃閉門》:“小便之通與不通,全在氣之化與不化,然而氣化二字難言之矣。有因溼熱鬱閉而氣不化者,用五苓、八正、禹功、舟車之劑,清熱導溼而化之;有因上竅閉而下竅之氣不化者,用搐鼻法、探吐法,是求北風開南牖之義,通其上竅而化之;有因陰無陽而陰不生者,用八味丸、腎氣湯,引入腎命,燻蒸而化之;有因無陰而陽無以化者,用六味丸、滋腎丸,壯水制陽光而化之;有因中氣下陷而氣虛不化,補中益氣,升舉而化之;有因冷結關元而氣凝不化,真武湯、苓姜術桂之類,開冰解凍,通陽洩濁而化之;有因脾虛而九竅不和者,理中湯、七味白朮散之類,扶士利水而化之。古法森立,難以列舉,總之,治病必求其本。”

第四節關格

關格是由於脾。腎虛衰,氣化不利,濁邪壅塞三焦,導致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種危重病證。分而言之,小便不通謂之關,嘔吐時作謂之格。多見於水腫、淋證、癃閉等病證的晚期。

關格之名,始見於《內經》。《靈樞·脈度》日:“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日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日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日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即指關格為陰陽失衡,不能互根互用的嚴重病理狀態。漢·張仲景《傷寒論》正式提出了關格的病名,並指出關格為正氣虛弱、邪氣閉阻三焦的一種危重證候。《傷寒論·平脈法第二》:“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關格大小便不通候》認為,關格是指大小便不通,其發生機制是“陰氣大盛,陽氣不得榮之,日內關。陽氣大盛,陰氣不得榮之,曰外格。陰陽俱盛,不得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