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兄弟多承擔一份家庭義務,郭老太太雖然能幹,但畢竟是個女人,家庭大事上遇到難題,往往是同老大袁樹三商量。翅膀上繫了包袱就難以飛高,也許因為這些原因,袁樹三的科舉之路並不通順,後來他在陳留縣署理訓導,兼涉教諭事宜,相當於今天的縣教育局局長。
不過在為人處世方面,袁樹三堪稱楷模,言談舉止,進退有度,成為袁家兄弟的一面旗幟。袁樹三之妻王氏,也是個通情達理的賢內助,孝敬婆婆,侍候丈夫,撫養子女,均為鄉鄰們所稱道。袁家兄弟幾個從小以大哥袁樹三為榜樣,對他十分敬重。在《項城袁氏家集》中有這麼一則記載:有一次,袁樹三偶遇風寒臥床不起,請來遊醫捏脈吃藥仍不見好轉,聽說四十里外有棵神樹,跪拜許願特別靈驗,幾個弟媳婦商量之後,提著祭品專程前往跪拜祝禱,沒過幾天,袁樹三的病果真好了。
次子袁甲三是袁家由平凡轉為榮顯的重要一環,情況特殊,下節專敘。
第三個兒子袁鳳三,年輕時也試圖走科舉之路,無奈時運不佳,幾次應試都沒能考中舉人,不免有些灰心。家裡人鼓勵一番之後,袁鳳三繼續拼搏,結果仍然不中。於是,袁家人決定捐納,用銀子為他買頂官帽。
捐納,又叫貲選、開納,或者稱捐輸、捐例,通常是由政府根據國庫的財政情況和官場上的潛規則,將官位品爵定出價格,公開出售,併成為制度。捐納制度始於秦漢兩代。每逢國家有徵戰、災情等大事,財政出現重大危機,就會採用捐納的方式,拿出官帽子公開兜售。此後歷朝歷代,國家到了緊要關頭無不開辦捐例。千百年來,官場上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捐納制度和科舉、廕襲、保舉一起,成為登仕升官的四大途徑之一。
從經濟上看,捐納是一樁效益奇佳的買賣,一次投資,一輩子受益,而且所花成本和收益比較起來,並不算大;從仕途上看,捐納比透過科舉正途得到官帽子要容易許多。正因為此,清朝從康乾盛世到光緒年間,報捐者眾多,一些官宦門第、殷實人家以及有錢的商人財主都樂意為子弟捐官,美其名曰〃討飯碗〃,用今天的觀點看,也就是找份好工作。
那時候袁甲三還未考取進士,袁家的經濟狀況正處於上坡起步的初期,郭老太太將幾個兒子聚在一起召開家庭會議,說明了要為老三捐官的實情,兩個兄長十分支援,爭相解囊相助。據史料記載,捐官銀兩不足,兩個嫂嫂(袁樹三的妻子王氏和袁甲三的妻子陳氏)立即取出私人釵釧等貴重物品,拿到當鋪去典當。袁鳳三捐官後,得到了個禹州訓導的頭銜。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後,此人以平定捻軍守城有功,獲賞五品銜,以知縣候選,但那只是個掛名的官,一直沒有補缺。
袁家老四袁重三,年輕時也曾考過科舉,幾次應試不中,遂打消了這一念頭,一直在家當鄉紳。雖說袁重三沒有出外做官,卻也是個相當重要的人物,提起袁家的發家史,怎麼也離不開他。
原來,袁重三這個人讀書不怎麼樣,然而很有經濟頭腦,尤其善於治家理財,在三個兄長離家出外當官期間,袁重三是支撐整個家族的重要支柱。袁重三斂財的辦法有很多,三個兄長按月寄回幫襯家用的銀兩,他都儘量節省下來,拿去購買土地田畝,然後租給農戶耕種,到了年底穩收租金。除此之外,袁重三還在縣城開了好幾家典當鋪,偶爾也放放高利貸。十幾年的功夫,袁家來了個天翻地覆的變化,由清貧之家一躍而成項城首富。
精明強幹的袁重三如果活在現代,大概是個各方面素質都優秀的複合型人才,袁氏家族男女老少幾十口人,在他的管理下井井有條,這種大家族的日常管理貌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看過《紅樓夢》的讀者就會心知肚明。如果說袁甲三是袁氏家族最初一輪崛起的發動機,那麼他的四弟袁重三則是這輪崛起的掌舵人。許多年以來,袁重三都是影響袁氏家族的一個重要人物,在少年袁世凱的身上,依然還能看見他這個四爺爺的影子。
項城袁氏家族由郭老太太發端、四個兒子齊心協力共創的紅火家業,到了他們下一代〃保〃字輩頭上,仍然保持著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
老大袁樹三,娶妻王氏,生子袁保中、袁保慶;老二袁甲三,娶妻陳氏,生子袁保恆、袁保齡;老三袁鳳三有一子,名袁保頤;老四袁重三有四子,姓名分別為袁保晉、袁保純、袁保恬和袁保皖。
正應了一句俗話:〃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大概因為袁家老大、老二當年勤奮苦讀的緣故吧,在〃保〃字輩的這九個兒子中,真正能為袁家爭得榮耀的,還是袁樹三、袁甲三生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