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家計跟大部分人一樣只不過小康,獨子獨女的消費卻要佔全家預算的大頭。其實,獨生子女的父母應該學習卡羅蘭的父母:同樣是關愛,卻用更實際、更理性的方式表現。過去的皇室貴胄尚且知道“君子之澤”過不了五世,時時如履薄冰,嚴格管束家小,磨礪子女,希冀世襲的福祚得以綿延。今人不法古人,不師外人,吾未見其明也。
第16節 棗花雖小結實成
幾年前,在朋友家聚會,見到一中國女孩,小巧玲瓏,斯文秀氣,水嫩嫩的臉上漾著水靈靈的笑。朋友給我介紹:“許婕,鋼琴家。”
沒等我反應過來,那蘇杭女子模樣的鋼琴家一聲爆笑,手大刺刺一揮,粗嘎的嗓門把我嚇一跳:“哈哈……別唬營了——什麼鋼琴家,窮學生罷咧!”
把“人”說成“營”,必是東北人無疑。我開玩笑道,“學生也可以是‘家’嘛,不是‘學——家’、‘學——家’的叫得天價響麼?”
許婕一個哈哈打破天:“那我是‘學——鋼琴——家’!學鋼琴家!”
我們就這麼認識了。
許婕只要不說不動,就活活一嬌滴滴西子轉世。一開口,聲帶滯重,變了佘太君。一抬膀,五指猛乍,又成了穆桂英。說起話來表情豐富,用字也別緻。比如講她四歲學琴:“咳,苦命的小木偶!”講她打工掙學費:“哇,在炭火上煎油!”妙語添花。
許婕為人爽朗。認識的第一天,我就知道了她的身世。
許婕父母都在瀋陽當工人。許婕還在媽媽肚子裡,喜歡跟著錄音機喊兩嗓子的爹就打算,不管生男生女,自己的孩子以後一定要當音樂家。
許婕也爭氣。一出孃胎就哭聲響亮,聽到音樂就能安靜入睡。牙牙學語的年紀,聲音宏亮有節奏。喜得她爹猛誇老婆懷孕時曲子戲文聽得多,胎教有成。
許婕還只三歲,她爹就從樂器店搬回臺鋼琴,將小許婕抱在懷裡讓她伸出小手在鍵上拍打。叮咚的琴聲讓許婕又笑又叫,越拍打越歡。從此父母認定許婕是天才種:“咱就捆緊肚皮,也得將閨女拉拔成鋼琴家!”
關東人麼,認準了道,就有股子走到黑的倔勁兒!
四歲不到,許婕就開始了學琴生涯。鋼琴上放著根母親織毛衣的竹針,思想開小差了,練習曲走調了,那竹針保準會敲敲她嫩嫩的手背。
生性乖巧的許婕,學琴沒讓父母操太多心,還捧回幾張鋼琴演奏少年組的獎狀。到了大學,雖然唸的師範,可學的還是稱父母心的音樂系。畢業那年,許婕被紐約市立大學音樂系錄取,弄了個不作數的財務援助來到美國。那時父母已經雙雙下崗。
財務援助本來是虛的,哪來錢交學費?許婕就在課餘拚命打工。那雙彈鋼琴的纖纖十指,在“遍地黃金”的紐約什麼活兒沒幹過?油漆工,洗碗工,服務生,店員……轉了一圈。暑假甚至做過住家保姆。現在又在中國超市當收銀員。
那天下班順路去許婕工作的超市採買食品,見店門口兩個工人攔住一白髮蒼蒼的中國老太太吆喝:“不看你這把年紀,送你進警察局!”
老太太顫顫巍巍,穿戴老式,一看就知道剛從中國農村來美不久,手裡拎著一網柑橘,申辯自己不是有意不付錢。年輕工人哪裡肯信?昂著臉,手腳成九十度角,一根指頭點著收銀臺方向嚷嚷:“還羅嗦什麼?付錢去吧!OK?”
我正打算對老太太說點什麼,許婕早已鎖好收銀機快步走過來,臉上漾著水靈靈的笑:“老奶奶,來,我這裡來……”又轉過身收了笑,對兩個自以為“有功”的男工嘎著聲說:“你們家沒老營(人)哪?過分!”
見到我,打過招呼,許婕接過老人手裡的柑橘網返回收銀臺:“奶奶,這柑橘蠻甜的——您老真會挑東西哩……”
老太太在身上摸了好久,好不容易掏出來一個包。開啟包,抖抖嗦嗦,半天也抽不出一張鈔票。許婕耐心耐煩地安慰老人,“不著急,慢慢來。”又對站隊等著付錢的客人露出水靈靈的笑,一連聲的“對不起”。收罷錢,將柑橘和收據遞給老人,又囑咐“奶奶,拿好了,過馬路小心。”
見許婕一大袋又一大袋的將裝得整整齊齊的食品提起放進客人的推車,一點不顯吃力。我笑著問她:“你這是練手勁彈鋼琴,還是彈鋼琴練手勁?”許婕嘎著嗓子笑道,“都是!”
許婕邊打工邊上學。音樂系上了沒多久,直著喉嚨告訴我她打算改行:“我啊,成不了貝多芬……再學下去,一點出路都沒有!”接著給我分析:紐約的音樂家上十萬,有幾個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