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小舌挑撥其上,舌尖一滯,所觸之處,竟又綿軟如初。
漸有粘膩的汗意,自女兒的鬢髮見滲出。一顆芳心,越來越亂,她慌亂中復伸出素手去握,才握了一半,不想齒間之物,竟愈發得小了下去。
耳畔,竟傳出一聲奇怪的響動,似是從人的喉內溢位,卻分明更類困獸的嘶吼。
未等她反應過來,只見頭頂的精壯鐵軀,一個翻身躍起,披衣下榻,揚聲向殿外命道:“來人——”
何氏,直嚇得在榻上蜷成一團,瑟縮發抖著,抱緊自個的身子,不著寸縷。
朱門,“吱呀”一聲被推開,幾個內侍應聲而入,低頭斂眉躬身聽命。
天子昂起脖頸,看也不看身後,只咬牙冷聲命道:“給朕拖下去,杖斃。”
一言既出,榻上之人的慘叫聲,痛哭聲,即響徹了畫梁。他一揮袍袖,高聲斥道:“給朕堵住她的嘴!”
那些內侍豈敢不從,其中一人,飛速取出袖內的巾帕,捲成一團,塞進何氏的喉內。不過片刻,即已拖著那副纖細裸袒的身軀,用棉毯裹著,消失於天子的寢宮之外。
十日後,帝,再召新人侍寢。
未足半夜,即命人賜死。
一連數月,一連數人,這些新入宮的絕色女子,甚至不曾看清皇帝的真顏,即齊齊死於非命。
永樂元年,天子改北平為順天府,稱北京,北平行都司改稱大寧都司,移治保定。恢復被建文竄逐諸王爵,各令之國。派夏原吉赴江南巡視治水。復設市舶司。命宦官侯顯赴烏斯藏徵僧人。派宦官馬彬使爪哇、蘇門答臘,李興使暹羅,尹慶使滿刺加等國。以中宦隨諸將出鎮。冊黎蒼為安南國王。
永樂二年,定屯田賞罰則例。夏原吉再赴江南治水。以僧道衍為太子少師,復其姚姓,賜名廣孝。立朱高熾為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哈密安克帖木兒為忠順王。諭日本使者懲治海盜。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永樂三年,遣中官(即宦官)鄭和、王景弘帶兵出使西洋。頒《祖訓》於諸王。日本送所捕海盜首領來,還其自治。
永樂四年,派張輔統兵攻安南黎氏。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烏斯藏尚師哈立麻至京師。
永樂五年,安南平,設郡縣及交阯三司。皇后徐氏死,鄭和出使還。戮舊港頭目陳祖義。修《永樂大典》成。朝鮮貢馬三千匹。中官尹慶出使至滿刺加。
永樂六年,浡泥國王來朝,卒於京。鄭和再使西洋。命安遠伯柳升等沿海捕倭。
永樂七年,設洮州、甘肅茶馬司。封瓦剌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圖孛羅為安樂王。設奴兒干都司。鄭和出使還。營建昌平天壽山陵。
永樂八年,帝,親征韃靼,敗本雅失裡、阿魯臺。設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安南陳季擴屢敗請降。
永樂九年,開會通河。鄭和出使還,俘錫盧山國王阿烈苦泰兒至京,釋還。封哈密兔力帖木兒為忠義王。詔重修《明太祖實錄》。立朱瞻基為皇太子。韃靼阿魯臺請部屬吐蓍諸部,不許。
永樂十年,宋禮治衛河。禁中官干預有司政事。鄭和復使西洋。
永樂十一年,始設貴州布政使司。天壽山陵成,葬皇后徐氏。封韃靼知院阿魯臺為和寧王。
永樂十二年,張輔平定交阯,獻俘京師。親征瓦剌,戰於忽蘭忽失溫,大敗之,殺傷相當。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
永樂十三年,南北漕運通,罷海運。鄭和出使西洋還,俘蘇門答臘王蘇幹刺以獻。陳誠使西域還。
永樂十四年,平山西廣靈劉子進之亂。鄭和復使西洋。
永樂十五年,命豐城侯李彬鎮交阯。北京西宮成。以趙羾為兵部尚書巡視塞外。
永樂十七年,遼東總兵劉江,大破倭寇於望海堝。鄭和下西洋還。
永樂十八年,置東廠於北京。下詔遷都北京。復遣中官侯顯使西域。北京宮殿郊廟成。
永樂十九年,帝,御新殿受賀。鄭和復下西洋。是年,後宮以魚氏、呂氏之亂,帝,大殺宮女宦官,行刑之時,天子更親臨,命逐一剮之。或有宮人不服,臨死前仍大罵天子曰:“爾自家陽衰,故吾等私少年宦人,何咎(錯)之有?”此一事,坐死三千餘人。其後,帝特命畫工,畫下賈呂與小宦相抱之狀,欲令後世見之而唾之。
天子,有難言之隱疾,後宮,其實無人不知。
縱,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