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鼻祖亮相。
就在回想之中,我們來到了淄博足球博物館。據介紹,該館總面積2500平方米,由古代蹴鞠和現代足球兩大部分共10個展覽單元,陳列了古今中外150多件珍貴文物和300多幅歷史圖片,復原場景20多個,系統展示了2400多年以來足球的起源、發展和傳播過程。
導遊引領我們來到東側大廳,指著玻璃展櫃裡畫著粗線的文字給我們看,“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蹴鞠者。”這是《戰國策齊策》上的一段話,可見蹴鞠在當時的臨淄已風行。
蹴鞠為什麼會發源於臨淄呢?隨著導遊的解說,記者漸漸看出點門道。首先,蹴鞠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它必須在物質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產生。而從公元前11世紀姜太公封齊建都到秦統一中國,臨淄做了800年強國的首都,有很多史籍記載過臨淄的繁榮盛況。另外,蹴鞠產生於臨淄,有其文化的內在驅動力和精神內涵。在古代文獻中,生活在齊地的先民被稱為“東夷人“,“夷”是一個會意字,像一個人揹著弓箭。春秋戰國之際,齊人以勇武著稱,酷愛練武競技和研究兵法,賽馬、比劍、角力等也是他們生活的重要內容。這種民風,為蹴鞠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再者,臨淄當時出現了中國第一部手工業著作《考工記》,說明齊國的手工業水平相當高。當時的人能夠把握高難度的技術尺寸,把皮革縫製得天衣無縫,實屬不易。
古代就有蹴鞠迷
在蹴鞠的演進過程中,它跟鞦韆、吹竽、彈琴、鬥雞、走犬、六博一樣,是一項受到皇家和民間百姓喜愛的娛樂活動,當然也產生了很多“蹴鞠迷”。在展廳裡一幅《項處迷戀蹴鞠圖》前,導遊講了一個故事:漢代一個叫項處的臨淄人,鍾愛蹴鞠。他得了一種病叫“牡疝”,醫生囑咐他不能劇烈活動,否則會吐血而死。他不聽勸告仍外出“蹴鞠”,結果全身冒冷汗,第二天傍晚吐血而死。用現在的話說,真是個不折不扣的球迷啊。其實,對健康的人來說,蹴鞠不僅僅是一項娛樂活動,它還有重要的健身功能。唐朝人叫它“發汗散”,宋朝人叫它“化食丹”。據說霍去病同匈奴作戰時用蹴鞠來訓練士兵就是為了健身、為了保持軍隊的戰鬥力。
在淄博足球博物館,隨著導遊的講解,記者發現歷史上的每個盛世都會有一輪“蹴鞠熱”。漢代,蹴鞠已經發展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並且有比較健全的比賽規則。至唐宋,蹴鞠的形制有了很大改變,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宮廷的數百人一起參加的大型活動,也有家庭式的幾個人的小比賽。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蹴鞠技藝維持生活的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蹴鞠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市井裡的蹴鞠藝人,有黃如意、範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精神,宋代的蹴鞠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除了設有球門的比賽形式以外,宋代還盛行表現個人技巧的踢法,稱為“白打”,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可見踢得有多麼高。
第一卷 雛行 引子
宋徽宗即位第七年,改年號大觀。
公元1107年。即大觀元年,秋。
三年一度的蹴鞠大賽日程表,已經呈到了徽宗皇帝書房的御案之上。精通蹴鞠技藝的太尉高俅,此刻正垂手立於御案之下,恭聽徽宗聖諭。
臉色白中帶青的徽宗皇帝低頭瀏覽了蹴鞠日程表之後,抬頭向立於下方的高俅微微頜首,懶洋洋道:“高愛卿啊,今年的三十二支蹴鞠隊伍,可與往年有何不同?”徽宗皇帝雖然被酒色掏空了身子,此刻精神萎靡,但是對於蹴鞠比賽依舊挺是上心。
誰人不知徽宗皇帝趙佶乃是風流俊俏人物,琴棋書畫樣樣皆通,吃喝嫖賭無所不精。尤其一手瘦金體的書法,更是聞名天下。
高俅聞聽徽宗皇帝問起,立即恭身答曰:“回皇上,今年蹴鞠隊伍與三年前一樣,三十一支國內歷史強隊,未曾發生變化。”
徽宗略揚眉頭道:“哦,如此說來,那黃金左腳少年,今年亦未曾缺席?”
高俅恭敬的再次欠身答道:“那孤兒聶浩然三年前以弱冠之齡參賽,狂勝各路高手,於決賽的前一天惡意踢傷蒙古蹴鞠使團的主力隊員,被微臣直接取消資格後,無緣問頂桂冠。想來經過這三年磨礪,此屆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