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輸的這麼慘,在我看來,更多還是心理素質上的問題。”劉志峰講道,他是國青隊的主教練,天天都是和那些年輕棋手們打交道,對於年輕棋手的問題,比任何人都有切膚的感受。
“怎麼講?你這麼說應該是有什麼原因?”陳淞生好奇的問道。
“是呀。昨天的比賽,剛開始的情況還是不錯的,上午封盤前,我把所有八盤棋都看了一遍,其中大部分都是旗鼓相當,難分優劣,其中有兩盤棋我方還稍占上風,雖然韓國棋手的特點是中後盤實力極強,佈局相對較弱,但以當時的情況,估計拿下其中的三盤總該不會是什麼難事兒。。。。。”
“。。。。。。可沒想到等到下午開盤再戰,形勢卻是急轉而下,沒過半個小時,吳燦宇就屠龍得手,先下一城,接下來不到二十分鐘,金伍中和樸泰衡也先後戰勝對手,結束對局,這三個人連續獲勝,對其他的棋手影響很大,當時我就發現我方那些年輕棋手就有坐不住的感覺,眼睛不是盯著棋盤,總是瞄著下完棋的那幾個人,jīng神明顯比上午的時候緊張許多,而韓方棋手卻是士氣大振,越戰越勇,很快又一個人結束比賽,提前拿到先勝四局的決勝點,再往後,我方的棋手的心氣就不行了,越下越不對頭,結果兩盤本來很有希望的棋走出錯招,反被對手佔了便宜,鎖定勝局。。。。。唉,說到底,這不就是因為缺少靈魂人物,在關鍵時刻能夠頂的住的棋手嗎?如果在‘牛犢三人幫’連續獲勝的時候,中方有一位棋手也贏了一盤,我想對其他的中國年輕棋手肯定可以起到一個安定軍心的作用。”劉志峰嘆道。
聽完劉志峰的感嘆,陳淞生也是半晌無語,對於國內年輕棋手的現狀他也不是一無所知,知道劉志峰所說並非是在危言聳聽,現在的這些年輕棋手接受專業訓練的時間一般都很早,往往在五六歲時便被父母送到棋校學習,那些想讓孩子走上圍棋之路,以職業棋手為奮鬥目標的人更是不惜傾其所有,為了給孩子一個比較好的學棋環境。好的老師,甚至賣房賣地,不惜舉債借錢,也要到běi jīng。上海等圍棋師資力量雄厚的地方求學,這樣的結果因然使得許多孩子小小年紀便能達到非常高的實力水準,但幾乎從不接觸社會,每天都是枯躁的訓練,比賽也使得那些年輕棋手在xìng格上存在一些欠缺,心智不夠成熟,而且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居多,一家七口。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在轉,溺愛的問題幾乎是無法避免,再加上不知從什麼時候學習歐美國家的教育理念,搞的那叫什麼‘鼓勵教育’的作法。對孩子只能誇而不能貶,只講優點,不說缺點,只有表揚,不許批評。這樣長期的結果造成的是長大以後的孩子普遍自信心,自尊心,自私心超強,只知有已。不知有人,敢於挑戰一切的權威專家。對自身的缺點錯誤卻是視而不見,總是認為成功是自已的能力。失敗是別人的過錯,這樣的人,在順風順水的時候當然是意氣風發,目空一切,有著‘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的雄心,卻不問別人憑什麼要給你一個‘支點’。而一旦遇到挫挫折就很容易自報自棄,走起了極端。
然而,知道這些又能怎麼樣?這是社會這個大環境所造成的結果,個人的力量面對這個社會能起多大的作用?劉志峰雖然是國青隊的主教練,但他能對那些年輕棋手怎麼樣?以前,棋手十**,二十幾的時候還是磨紀棋藝,增長見識,積累經驗的階段,就象海綿,還在努力汲取著發展成長的營養,而現在,過早的職業教育使得孩子們在十六七歲,本應還在學習積累的時候就已經成熟了,過早的把棋風定下,好的方面,是能夠熟練的使用各種圍棋技巧,在棋盤上獲得勝利,每一個都是勝負師和麻煩製造者,不好的方面則是,先入為主,因年紀還小,所理解的那些棋理被僵化教條地存入腦中,禁錮了思維的空間,失去了創造靈xìng,儘管棋力很高,卻沒有屬於自已的圍棋理念,成為只是把圍棋當做爭奪勝負的工具的熟練工。
對圍棋的發展,這是不是一種悲哀?
一旦染上商業功利的sè彩,藝術便會成為和鍋碗瓢盆沒有分別的商品,當年的景泰蘭,手工藝時代,那是千金難求的藝術jīng品,後來被工業化,成為流水線上下來,每天可以達到數以萬計產量的工業產品時,百十來塊便可以買來一大堆,千篇一律,有著機器般的jīng確和標準,卻沒有製做者的匠心人靈xìng,再怎麼值錢,也只是用料的品質和個頭大小的分別,藝術品嗎?看到的只是金錢堆積而成的世俗,如同中了百萬鉅獎的暴發戶,天天早晨起來站在門口用牛nǎi漱口以顯示身家的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