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jiāo家族成員名單登記造冊,並且也將地契在建南軍備了案,從此那些地就是大唐屬地,其他人所是敢犯,那就是對整個大唐的挑釁。從此這些人就都是大唐子民了。
小家族那是沒辦法,實力不行,即便和大家族聯合起來,那也是聽人命令的份,既然都是聽人命令,當然要找最強大的了。而其他相對大些的家族則是一直持觀望的態度,在這兩個小家族宣佈迴歸之後,其他家族發現,這兩個小家族竟然在從商上有優惠待遇,出海還可以搭乘建州水軍的樓船到外地做生意,若是有貴重的東西要在陸上發運,只需要和建南軍打個招呼,就可以僱上或是一伍或是一火的兵士幫著押運,價錢也不高,但被人劫持的風險卻是大大的降低。
觀察了兩三個月,將所探聽到的情況匯總了一分析,其他家族就發現,歸負唐廷雖然需要繳納稅賦,需要服徭役及兵役,需要遵守《大唐律》。但除此之外。似乎就再沒其他的損失,而這些和得到的在全大唐行商的優惠待遇及貨物出們可以有人保護,誰敢動大唐子民一根寒máo就是和大唐過不去等好處比起來,根本算不得什麼。
尤其是到了後來,隨著從大陸往來於建南建東的人越來越多。關於新耕種法,關於畝產翻番。關於引水灌溉法,關於在大唐出現的許多副業的傳說,更是讓人眼紅心熱,其他不說,只是一個畝產翻番就已經比那要jiāo的十稅一合算了許多去。而想要學到這些傳說中的新技術,你就必須是大唐子民。
最後有幾個家族按捺不住不住了,派了人到建南軍說項,武元慶也同意了他們派幾名代表到大陸去“考察”,等兩個多月後這些人回來,幾個大家族就全都宣佈迴歸了。至此。到了貞觀十四年底,整個呂宋島上的所有先秦移民基本都已經迴歸,剩下的就是那些土著和有土著及華夏血脈hún雜的部族了,土著當然是不肯輕易認輸的。只是打又打不過,所以只好忍氣吞聲。那些hún雜血統的呢,有的繼續觀望,有得則在搖擺不定,總之,整個呂宋島上因為發現金礦而引起的衝突,幾個月之內就差不多煙消雲散。
等到呂宋島上基本安定下來的時候,李大膽就帶了人往南前行。去尋找小東家所說的矮人一族了,武元慶雖然說被王況將建西改為建南。另外又起了個建西的名頭很是不爽,但他也不是笨蛋。知道目前建南的局勢暫時穩定下來,還是有建州人的很大功勞在裡面,而且,如果他想坐穩了建南軍,最後將軍改州的話,無論如何也繞開不了王況的幫助,只要王況稍微lù出一點對他的不滿來,武元慶相信,將王況奉若神靈的建州人馬上會撤得一乾二淨,福州原本是和建州是一家,福州人也會跟著建州人的做法。
如此一來,他建南想要發展的困難就要高上幾倍,現在整個大唐的東南沿海,只有建州人和福州人有那麼強大的實力可以到海外做大宗買賣,嶺南還是人煙稀少,產出甚少,一個州都比不上福州的一個縣,更別說和建州比了,再往北去,不管是睦州也好,婺州也罷,基本都是在和建州的往來中撈到足夠的好處的,建州人往哪走,他們大多也都跟在後面往哪走。可以說,別看建州人只佔據了目前建南一半的產業營生,但只要建州人一撤,保證至少有九成九的人都要跟著撤,到那個時候,只剩了那些個農戶,又何談想要有建州那些周圍的州縣發展速度?
因此,當李大膽一動身要往南的時候,武元慶就主動的派了兩百jīng兵,帶足了乾糧,說是也要往南去探尋,但這兩百jīng兵,無一不是都得到了密令,不管發生什麼情況,哪怕只剩了最後一個人,也要保證李掌櫃的安全。這也算是一種變通法子了,李大膽不是官身,沒有皇帝的命令,他是沒有資格享受兵士的護衛的,短期的僱傭是可以,但要jiāo錢,可這一去,搞個不好就是一年半載,這就超出了武元慶的許可權範圍內了,而由他自己派兵往南探尋,正好可以“順便保護”大唐子民的安危,這也是大唐軍的職責麼。
這就和那些往來於西域的行商尋求巡邏兵的沿途護送是差不多的道理,順路的,就護送你一程,行商支付點辛苦費,而且巡邏兵還能根據行商開具的憑條積累軍功。這個憑條有講究,一隊巡邏兵,巡邏最遠不過百里,也就兩個烽火臺或者堡之間的一半距,行商出發時,在出發地跟巡邏兵一起出發,到了巡邏兵的折返點這段距離算軍功,超出太多的,則不算,同樣的,從碰到下一隊巡邏兵開始到下一個堡關,也算是一份軍功。
當然這個辦法沒法子完全杜絕了行商和駐紮兵士的勾結,可有一句話說得好,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