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希範五臟圖》和《存真圖》。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廣西地方官府處死歐希範等五十六名反叛者,並解剖死者的胸腹,宜州推官吳簡(一作靈簡)與醫生和畫工較仔細地觀察了這些屍體的內臟器官,並由畫工宋景描繪成圖,這便是《歐項範五臟圖》。這一史實在當時及稍後的許多史志及筆記文集中部有記載(範縝《東齋紀事》卷一,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六,葉夢得《巖下放言》卷下、趙與時《賓退錄》卷四、李攸《宋朝史實》卷十六、楊仲良的《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四十九、鄭景壁的《劇談錄》等都或詳或略地記載了其始末),該圖早已佚失,難以知其詳情,從《史記標註》轉引楊介《存真圖》中所載吳簡的一段話中可以窺其大略,《存真圖》雲:
“宜賊歐希範被刑時,州吏吳簡令畫工就圖之以記,詳得其證。吳簡雲:‘凡二日剖歐希範等五十有六腹,皆詳視之,喉中有竅三:一食、一水、一氣,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則有心肝膽脾;胃之下,有小腸;小腸下有大腸。小腸皆瑩潔無物,大腸則為滓穢。大腸之旁則有膀胱。若心有大者、小者、方者、長者、斜者、直者、有竅者、無竅者了無相類,唯希範之心,……,如所繪焉。肝則有獨片者、有二片者、育三片者,腎則有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則有在心之左。至右蒙幹多病嗽,則肺且膽黑;歐詮少得目疾,肝有白點,此又別內外之應。其中黃漫者脂也。’”
就已知中醫文獻來看,吳簡對人體胸腹臟器間的位置及相互關係的描述,較之前人詳明而準確得多,實際上他已注意到右腎比左腎的位置略低,這是了不起的發現,他明確指出脾在心之左(不言而喻,肝則在右側),從形態學上糾正了左肝右脾的錯誤認識。不過,吳簡的論述中仍有一些錯誤。由於時代條件的同限性,我們不能求全責備。《歐希範五臟圖》不僅在生理解剖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在病理解剖方面也有可貴發現。吳簡所云:“蒙幹多病嗽,則肺且膽黑。”久病咳嗽而致肺顏色發黑的病理解剖現象是完全可能的。這一解剖發現不僅以事實說明中醫學“有諸內必形諸外”,臟腑相關理論,而且首開了中國醫學史上從人體內臟形態的改變尋找體表病症產生原因的先例。
《歐希範五臟圖》是已知最早的人體解剖學圖譜。不過,就其在歷史上的影響而言,實不及其後問世的楊介《存真圖》。《存真圖》是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由醫家楊介和畫工根據他們所觀察到的被宋廷處決剖刳的反叛者的胸腹內臟繪製而成的解剖圖譜。《存真圖》至清代初期尚存,《文淵閣書目》和《汲古閣毛氏藏書目錄。醫家類》均有著錄。元、明時期的一些醫書還轉錄了其解剖圖譜及其說明性文字,《存真圖》現在雖已佚失,但其部分內容卻由這些醫書而得以儲存下來。從中可知,《存真圖》的繪製十分簡細具體,它不僅有人體胸腹內臟的正面、背面和側面全圖,而且還有分系統、分部位的分圖,如:《肺側圖》、胸部內臟的右側圖形;《心氣圖》為有側胸、胸腔的主要血管關係之圖;《氣海橫膜圖》,為橫膈膜正在其上穿過的血管、食管等形態圖;《脾目包系圖》,為消化系統圖;《分水闌圖》,繪出了泌尿系統;《命門、大小腸膀胱之系圖》,繪出了泌尿生殖系統。所繪諸圖及其文字說明大致正確。
《存真圖》比《歐希範五臟圖》有很大的進步,這種進步不僅是《存真圖》更加詳細具體,也更加精確。如《歐希範五臟圖》認為喉中有三竅,而《存真圖》則明顯繪示出喉中只有兩竅,糾正了前者的錯誤;《心氣圖》繪出了心臟與肺、脾、肝、腎等臟器的血管聯絡,這是中國古代生理解剖學史上的重要發現。不過,《存真圖》中也存在一些侷限性,例如,它認為腎臟有一管直通前陰(以洩精),並漏繪了胰臟等等。儘管如此,《存真圖》仍不失為中醫史上一部最有價值、最有成就的解剖學圖著。
《存真圖》問世以後,很快便取代了《歐希範五臟圖》在解剖學領域的位置,成為當時及後世生理解剖學圖著的範本。宋以後醫籍中所描述的人體臟腑圖形及其文字說明,基上都取之於《存真圖》。
在十六世紀以前,人體實際解剖在歐洲極少見到,《歐希範五臟圖》和《存真圖》的出現及其影響,說明我國人體解剖學的水平,早在十一世紀曾處於當時的世界領先地位,可惜囿於長時期封建社會諸種因素的束縛,沒有進一步發展起來。
二、病因學和診斷學
(一)病因學由博返約
自唐代至北宋數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