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是帝國地權力中樞,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事兒自然也要比其他地兒多,而這種事既然多,那伴隨而來的流言和傳聞之類地東西也必然就會多。
十月中旬,京城裡開始有傳聞說,廣寧塞外地炒花、曖兔、貴英諸部,以及駐牧+鎮三協外的哈剌慎三十六家,他們現在表面上都還依附朝廷,但實際上都已經暗中投降了建奴。
這種流言一開始原本沒人注意,但流言都有個醞釀酵的過程,而且這也是空**來風。
廣寧塞外的炒花、曖兔、貴英諸部,以及駐牧蘚鎮三協外的哈剌慎三十六家,他們的前身是朵顏三衛。
洪武二十一年,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被大將藍玉地軍隊擊敗西走。因為在這次重大的軍事失敗,使大興安嶺以東地蒙古諸部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所以他們只得歸附明廷。
洪武二十二年,明廷在這一地區設定了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朵顏衛在屈裂兒河上游和朵顏山一帶,泰寧衛在塔兒河流域,福餘衛在嫩江和福餘河流域。
經過近兩百多年的演變,朵顏三衛中的一部分變成了現如今廣寧塞外的炒花、曖兔、貴英諸部,以及駐牧蘚鎮三協外地哈剌慎三十六家。
薊鎮三協是指薊鎮鎮守的地域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路管理燕河營、臺頭營、石門寨、山海關四地,中路帶管馬蘭、松棚、喜峰口、太平寨四地,西路管理牆子嶺、曹家寨、古北口、石塘嶺四地。近數十年以來,廣寧塞外地炒花、曖兔、貴英諸部,以及駐牧蘚鎮三協外的哈剌慎三十六家一直接受朝廷的撫賞,和明廷的關係一直良好,尤其是薊鎮三協外的哈剌慎三十六家被明廷視為守門三十六家。
崇禎登基後,他既不信任,也看不上這些塞外的蒙古部落,朝廷地立場自然就會跟著開始轉變。今年七月,塞外大旱,牛羊死亡無數,諸部大飢,於是他們向朝廷請求糧食援助,但被崇禎一口回絕。
崇禎回絕的很乾脆,但袁崇煥不行,他知道輕重,即便是他們真地已經投降了皇太極,袁崇煥也要想方設法把他們再拉回來。
不過,可惜的是,袁崇煥實際上也是有心無力,他能做地就是把各部的酋長臺吉們召來,然後用光嘴巴頭填巴填巴他們,僅此而已。
袁崇煥地這些動作,很快又成了傳聞的補充材料被加了上去,而到了這時,也終於引起了某些大人物的注意。
高捷就是這些大人物之一。
這個高捷原本是個漏網的閹黨,就是那個想走錢龍錫的門子,卻被錢龍錫趕出去的,又正好被袁崇煥撞見的那個傢伙。
高捷又升官了,現在是河南道御史。
高捷能夠復起,走的是吏部尚書王永光的門子,他知道王永光密告袁崇煥與皇太極議和的事兒,所以一聽說這個傳聞,他立刻就動心了。
親自過府拜會了王永光,兩人商議之後,由高捷出面,上疏皇帝,請求革除對廣寧塞外的炒花、曖兔、貴英諸部,以及駐牧蘚鎮三協外的哈剌慎三十六家的所有撫賞,並嚴禁邊地官員私自與他們貿易。
高捷的奏疏寫的那是慷慨激昂,大義凜然,絕對彰顯了天國上朝的無上威嚴。崇禎一看正對脾胃,立刻照準,革除了廣寧塞外的炒花、曖兔、貴英諸部,以及駐牧+鎮三協外的哈剌慎三十六家的所有撫賞。
袁崇煥得知這個訊息,大吃一驚,他清楚這其中的分量。這些蒙古部落,如果不是為朝廷守門,那就是開門揖盜之賊。
本來,拉攏這些蒙古部落,朝廷各方面所佔據的優勢遠不是女真人能比的,只要正常安撫,這些蒙古部落就是他們最好的防禦。如果安撫住這些蒙古部落,那原本破爛不堪的宣大防線就固若金湯,但如果不能,那破爛不堪就真的是破爛不堪了。
袁崇煥即刻上書,直陳厲害,但崇禎不為所動。
接著,十二月中旬,老天似乎要特別跟袁崇煥過去不,塞外諸部在糟了旱災之後,又再遭了白災,鵝毛大雪一直下了七天,又凍死了牛羊無數。
塞外諸部的處境愈的艱難。
袁崇煥急,他的急絲毫也不遜於那些當事人,袁崇煥和塞外諸部同時向崇禎請糧。
崇禎還是不許,而且還嚴令任何邊將也不許私自給糧。
崇禎這麼幹,後果不言而喻,而且很快就顯現了,當崇禎拒絕給糧的訊息傳來,諸部再度大譁,其中有十一個部落乾脆搬家,投靠了大金。
訊息傳到了京城,崇禎這才現捅婁子了,他也慌了,但仍舊死要面子,不改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