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和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中,也分別有2艘得到保留,這足可讓他們將2艘初代無畏艦和所有的前無畏全部扔回到熔爐中去。
隨著這批效能遠超縱向前輩的新船的保留,關於主力艦的單艘效能上限也就確定下來了。德美兩國提出聯合宣告,各國今後新開工的主力艦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406毫米這幾乎就是兩家最新式主力艦的基礎資料。面對這一情形,英國代表提出了強烈抗議,因為他們的胡德級戰列艦即便是以新規定的“標準排水量”這一世界準則來衡量,其數額也達到了4。2萬之巨,這意味著他們在1913年規劃的這批戰艦一艘也不能建成服役!
然而,這次卻是德美兩國聯合起來共同逼迫英國讓步了。無論如何,胡德級的噸位都過於巨大,而其為雙聯裝457毫米巨炮設計的座圈所賦予的改裝潛力,則更是主炮口徑仍在16英寸級別的德美兩國都不能接受的。最終,英國被迫在這一問題上做出妥協,將已經開工的胡德級全部報廢。做為補償,英國被允許在主力艦總噸位不超過35萬噸的限制下,於今後新開工2艘406毫米主炮搭載艦。
日本在新造艦艇領域的待遇與英國相仿,在扶桑級竣工之後,他們還能在27。5萬噸的限制下開工2艘主力艦。對於美國人而言,這一情況還算勉強可以接受,因為伴隨著四四艦隊的完成,留給日本人發揮的空額噸位只剩下了6萬噸:無論對方怎麼分配,其新造艦艇的總體效能,都會比同等數量的標準排水量趨近上限的美國戰艦所超越。看著如意算盤打得噼啪直響的美國人,清英不禁心中暗笑,這幫美國人果然還是圖樣圖森破,完全不明白日本人的秉性。
指望日本人恪守條約根本就是不現實的事情,山高皇帝遠的他們,在歷史上就是條約期間最喪病的存在。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人把宣稱標準排水量8500噸的最上級輕巡給硬生生造到了1。12萬噸,後期換炮之後更達1。24萬噸,足足超標了45%以上!至於超標個20%,對於他們而言則更是家常便飯:今後他們能把宣稱3萬噸的船造到不超過條約上限的3。5萬噸,就已經是極為良心發現的舉動了!
至於奧匈和義大利,雙方的艦隊規模都被限定在了18萬噸。而考慮到義大利海軍的當前狀況,各國特別允許其保持現狀,維持9艘無畏艦的陣容,但在未來開工新船時須保證條約中所規定的噸位上限。由於奧匈現役艦艇的噸位不足,因此他們也如願拿到了在未來開工6。5萬噸主力艦的准許函。
ps:感謝書友xrays的月票支援,和zhouyu1976的打賞~~~~
第612章輔助戰艦角力
“為了完善條約,從而將戰後各國的海軍發展納入良性框架之下,我們有必要對主力艦、巡洋艦、驅逐艦,以及潛艇和水上飛機母艦進行嚴格的定義和分類。除此之外,各種艦艇的總噸位和單艦效能也需要受到具體的限制,這樣才能保證各國海軍力量實現真正的均衡。”
伴隨著至關重要的戰列艦角逐落下帷幕,一場矚目程度稍弱、但激烈之處卻絲毫不比前者來得孱弱的議題又被提上了日程。畢竟現在參加會議的海軍列強都是擁有一支各艦種齊全的均衡艦隊,而這些輔助艦艇的效能無疑也直接關係到了其總體艦隊實力的強弱。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些輔助戰艦甚至會成為決定海戰勝敗的關鍵性力量:無論是雷擊、偵查、還是護航,它們的作用都無可取代。
“巡洋艦的排水量和主炮口徑應當與戰列艦有明顯的差距。身為輔助艦艇的它們標準排水量不應當超過1萬噸,主炮口徑不應超過203毫米,如果這兩個限制有一個得不到滿足,那麼該型戰艦就應被劃歸為戰列艦,並受到之前各國所允許保留的主力艦總噸位的限定。”美國代表在會場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對於這一預料之中的限定,清英也沒有再表示出反對意見了。在前無畏時代,裝備203毫米火炮的裝甲巡洋艦就是世界的主流,雖然各國在後期都建造了裝備234毫米或254毫米主炮、排水量也超過了1。4萬噸的重炮裝巡,但那畢竟只佔少數,在裁軍條約的背景之下難逃命運的銼刀。德國所建造的那一票決戰裝巡在本質上更是低幹舷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一詞實在無法掛鉤;在德國海軍活動範圍延伸至世界各片海域、且戰列艦的火力、航速、防護等指標又大幅提升的情況下。這種特殊時代下的軍艦。便已經再不能滿足新時期的決戰要求。
除此之外,巡洋艦本身也是一種價效比頗低的艦種,其相較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