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艦而言的單位戰鬥力根本不成比例:歷史上德國海軍的3艘希佩爾級重巡,單艘均價接近9000萬馬克,卻只擁有1。4萬噸的排水量和8門牙籤主炮,裝甲防護更是薄如蟬翼;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的造價為1。816億馬克,不過希佩爾級的2倍,卻擁有4。2萬噸的排水量和8門380毫米重炮。其防護更是不知道比希佩爾高明到哪裡去了。而即便是將巡洋艦發揮到極致的美國阿拉斯加級,其7400萬美元的造價也幾乎與一條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相當,而二者戰鬥力差距也同樣是宛若雲泥!
在這種情況下,追求巡洋艦的大型化便顯得毫無意義了。將這種艦艇造大造強,表面上看是有利於提升海軍實力的行為,實則是嚴重浪費資源與金錢的不智之舉。之所以還會建造巡洋艦,只是因為戰列艦和驅逐艦之間的跨度實在過大,不得不用一款中間貨來填補二者之間那在火力、防護、和航海效能上的巨大差距。有鑑於此,清英便不準備再與各國在這一領域進行無休止的扯皮,而是接受當前這一效能較低的框架。在此範圍內建造新型巡洋艦。
退一步講,接受巡洋艦的萬噸限制。對於德國海軍而言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從歷史的情況來看,各國海軍裝備8英寸級別火炮的巡洋艦在1萬噸的限制下幾乎無法做到攻守均衡:然而在清英面前,這卻根本就不是什麼難以解決的事情。透過削減水上寬度形成的突出部,運用後世流體力學成果在方尾處加裝的尾板,以及相當於平地增加艦長、同時提升航速和適航性的